《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老子本章主要阐述大道智慧的妙用以及传承。
善行,无辙迹:至善之行,没有痕迹。至善之行,即大道之行,道,行于万物而无形无相无有行迹。修道之人亦当如是,心合于道,随机而化,随缘而行,化而无形,行而无迹,至虚至灵,是为[善行]。
善言,无瑕谪:至善之言,没有瑕疵。至善之言,即大道之言,道,生育万物,长养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遍于所有却默默无言。修道之人亦当如是,少言,不言,合道而行,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为[善言]。
善数,不用筹策;至善之数,没有机心。至善之数,即大道之规律,为天则清,为地则厚,为水则柔,为日则光,为水则润,为火则炎,为金则坚。修道之人亦当如是,心合于道,清净自然,祛除妄想,扫除机心,心明如镜,事来即应,应后即静,一切不染,了无挂碍,是为[善数]。数,即计算。心合于道,无计算之心,方是上善之数。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至善之道,对于失道之人,恰如找不到锁孔之锁,根本找不到打开的途径。因此修道之人,如欲走进大道之门,需要找到入道之[玄关]。[玄关]在何处?要找到它至难亦至易。这玄关在[无]之中,在无私、无我、无执、无为之中。[玄关]无关键而不可开,却可以以[悟]而入。悟什么呢?悟无我,悟无为。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至善之道,对于失道之人,恰如找不到绳头的一个结,千般思索,万般思虑,依然解不开大道的奥秘。道,本不在思虑之中,亦无法依靠思虑而获得。想要探寻道的秘密,恰恰需要放下大脑,放下思虑,止心如水,在止心如水中静静地观察,静静地体悟,有朝一日或可得见道之真容。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得道的圣人其心其行其言皆与大道常合不离,其本身即是道的体现,因此时时刻刻皆能够以道的智慧教育、启发、引导修道之人,使修道之人融入于大道的智慧之中。在圣人的眼中,一切生命皆是大道之子,皆终归要复归于大道,没有例外。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一切万物同样是道的化现,圣人亦善于物尽其用,使天下万物各得其宜,各得其所,没有例外。
是谓袭明。这即是智慧的传承。一代一代的圣贤就是这样把大道的智慧传袭下来的。袭,传袭,明,大道之智慧光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因此,已经融于大道的至善之人,是尚未达到至善之人修道所需要依靠的老师。为什么需要依靠老师呢,因为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是难以找到入道之门的。大道无形、无言、不可开、不可解,非思虑能及,因此老师对于修道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尚未达到至善之人,是已经融于大道的至善之人发扬传承大道所需要培养的后备人才;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如果弟子不尊重老师,老师不爱护弟子,即使聪明绝顶其实也仍是迷人一个。
是谓要妙。这即是修道、悟道、得道、传道的精要与微妙之处。
PS:很多版本的解读中,对于本章中的[善]常常作为[善于]解,这样解读也很好。只是作[善于]解的时候,似乎就有了一丝丝的刻意与机心,本章的内容,在《道德经》中依然属于[道篇]的内容,因此这里的[善]作为[道]的异名或许更接近老子要表达的本意。道之善为至善,为无分别之善,而非善恶对立之善。当然,这样的解读仅仅是各种不同解读中的一种,仅供朋友们参考~
感恩老子
感恩《道德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