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清朝三百年 风起辽东》(32)

作者: 一只支 | 来源:发表于2018-04-10 14:20 被阅读144次

六.风雨欲来

3.通往野心之路

学习,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努尔哈赤囚禁了舒尔哈齐,却杀掉了褚英?

褚英问题和舒尔哈齐问题,都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诸部过程中内部产生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舒尔哈齐和努尔哈赤在根本路线上严重分歧,想要“另立中央”,“不拥护核心”,不惜勾结内外势力,企图分裂建州女真势力;而褚英,不谙人事,情商较低或者说压根没有甚至为负数,和其他高层领导矛盾尖锐,统战工作严重失败。

舒尔哈齐,弄分裂;褚英,不团结。这样看来舒尔哈齐的问题是远远大于褚英的,可为什么被处死的是褚英?

有人说,因为努尔哈赤心狠手辣,野蛮。

可他为什么不一狠到底连舒尔哈齐一起杀了?

舒尔哈齐功劳大,辈分高,资历老,从努尔哈赤起兵的时候就跟着“闹革命”,劳苦功高,努尔哈赤不能杀,杀了会有非议,会有不满。

用逻辑推理:

因为舒尔哈齐个人的情况——杀了会让大家不满——所以不能杀。

这个重点不是舒尔哈齐牛逼不能杀,而是杀了舒尔哈齐会让大家不满。

因为不满,所以才不杀,换句话说,要是杀了会让大家没有不满甚至满意乃至欢呼雀跃,那就一定要杀。

这就决定了舒尔哈齐和褚英结局的不同。

舒尔哈齐冲突的是努尔哈赤一个人,反对也好分裂也罢,都是舒尔哈齐为了争夺最高领导权的手段,好比吃蛋糕,舒尔哈齐觉得自己蛋糕小,努尔哈赤的大,他要努尔哈赤的。

这里的舒尔哈齐没有引起大家的不满,他没有要大家的蛋糕。

说到底,这是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的问题,或者说暂时只是他们两个人的问题。

那褚英呢,他想要更多的蛋糕,他从除了努尔哈赤之外的所有人手中去要蛋糕,通过这样的手段让自己吃更多,让自己的蛋糕更大,并且告诉其他人:

“现在不给我,以后我把你们的蛋糕全部拿走!”

而且,不仅要吃你的蛋糕,还要威胁你的人身安全。

“等我上位了,把你们都干掉!”

褚英这种心理一方面是因为褚英个人的情商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典型不成熟的上位者心态,一种政治幼稚病。

所谓政治,就是让支持我们的越多,反对我们的人越少。

作为任何一个开创初期的政权,“蛋糕”是一个人做的吗?明朝的建立是朱元璋一个人做到的?他依靠的是一帮哥们兄弟,这时候要和哥们推杯换盏,把酒言欢,亲密无间,要给他们“蛋糕”,还要保证“蛋糕”只会越给越多,不仅要有使用权还要给所有权,告诉他们“蛋糕”就是你家的,子子孙孙的,甚至关键时刻还要牺牲自己的蛋糕分给其他人,表现出大公无私,博大胸怀。

等到蛋糕做到最大了(天下统一),自己掌握最高的分配权(皇权稳定),咱们就不说什么所有权了,也不说什么保证许诺了,咱们这时候要重新分配蛋糕。

这就不是有多少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的问题了。

穷的时候可以同甘共苦,而现实却是可以一起吃苦但不能一起享福。

这点我们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都做得不错,无师自通,尤其是刘邦同志和朱元璋同志。

那在蛋糕没做大还在做大的过程中,褚英就开始要求重新分配蛋糕,去做未来才该做的事情,去吧事情挑明。

而这样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因为褚英的行为,大家不做蛋糕了,反正做了也不是自己的,最后就是大家都没得吃,一起饿死。

简单来说:舒尔哈齐得罪的是一个人,他想要的是一块大蛋糕,代价是最高权力的斗争;褚英得罪的是一群人,这群人基本等于整个统治集团,他想要的是一块大蛋糕,不过代价就是整块蛋糕都没了。

招惹一个人,未必死,但招惹一群人,一定会死,所谓群众的力量,所谓众怒难犯,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少数服从多数,有时不是因为多数人掌握真理,多数人是正确的,而是因为多数人更强力,拳头更大更硬。

当五大臣和四贝勒联名的时候,就已经表达了他们的最后态度,这是最后通牒。

努尔哈赤也可以选择不杀掉褚英,选择在自己和集体之间遵从自己,自己说了算,因为他是王。

从理论上来说,是可以的;从现实上来说,也是可以的。

不过这是需要代价的。

自己的其他儿子们会不满,自己出生入死的五大臣会不满,这会成为一根刺,成为一根夹在努尔哈赤和他们之间的刺,这根刺很小,很细,但它会越扎越深,越来越难以拔出,会顺着血液流动,直到与血肉合为一体,直到某一天毫无预兆的置于死地。

但从现实来说,高高在上的王恰恰是不可以随心所欲的,谁都可以随心所欲,但唯独王不行。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就好像上帝是万能的,那么万能的上帝能不能创造出一颗他自己也拿不动的石头呢?

努尔哈赤面对的不是石头,而是枷锁。

同样的枷锁,每一位帝王都面对过,它可能是礼法,可能是祖制,可能是天道,可能是自己儿时的顾命大臣,可能是外戚,可能来自于群臣,可能来自于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兄弟,可能来自于自己的良心,可能来自于很多。

褚英,就是努尔哈赤的枷锁;同样,郑贵妃和朱常洵是朱翊钧的枷锁。

他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万历选择跳出了枷锁,从最早的张师傅再到儿时的玩伴冯宝,再到自己的母亲李太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万历发现自己遇到的枷锁越来越大,跳过一个还有一个,仿佛看不到尽头。

经过挣扎,万历放弃了,他开始变得消极,开始变得否定一切,甚至有一些犬儒,这种思想上的变化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怠政。

与万历不同的是,努尔哈赤面对枷锁并没有反抗而是选择了顺从,身为兄长的他对弟弟舒尔哈齐予以囚禁,生不如死;身为父亲的他对于长子褚英不惜痛下杀手,惨绝人伦。

明人认为,努尔哈赤禽兽不如,天生残暴,说努尔哈赤嫉妒舒尔哈齐的才能,说努尔哈赤看到褚英威胁自己的地位痛下手术。(奴酋为人猜厉威暴,虽其妻子及素亲者,少有所忤,即加杀害)

从绝对理性的角度来看,努尔哈赤的选择是正确的。

理性,不夹杂感情色彩,只以利益为绝对且唯一的标准。

这是一种可怕的思维模式。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动摇整个女真统治基础的褚英必须要死。

在现代对《满文老档》(《无圈点老档》)的考证后,应证了这一观点:

“虑及长子若生存,必会败坏国家。倘怜惜一子,则将危及众子侄、诸大臣和国民。遂于...”。

在后世的《满文新档》(《有圈点新档》),亦或《满文老档》的草本版、内阁本、崇谟阁本,都删除了这段努尔哈赤出于考虑到统治基础国家稳定所以杀死褚英的前后文字,只记载囚禁褚英于高墙之内。

褚英的死亡日期是万历四十三年的八月二十二日,在两年前建州女真消灭了乌拉部,除了叶赫外努尔哈赤基本统一了女真各部。

在这两年中,建州女真和叶赫的战争中建州处于绝对上风,处于下风的叶赫不得不向明朝求援,元气大损。

这时候的努尔哈赤已经成为继完颜阿骨打之后三四百年来第二位统一女真的女真民族英雄,他已经不再是当初十三副遗甲起兵的少年,不再是需要任人欺凌宰割的弱小,他有着数万儿郎,他可以高唱“无敌是多么多么寂寞”。

当然,仅限于女真内部。

已经在明朝历史上史无前例基本统一女真各部,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强大、团结的女真,已经无敌于女真努尔哈赤为什么因为团结、稳定的考虑还要不惜青史留名处死自己的儿子?

只有一种解释:

现阶段的水平已经无法满足努尔哈赤。

换句话说,努尔哈赤的目标对象并非现阶段的女真内部而是在女真外部,在女真之外的更大世界。

即使他已经今非昔比,即使他已经在女真历史上无比强大,即使他已经有了数万铁骑,可他在这个敌人面前仍无比弱小。

在遥远的地方,通过一道高耸入云有“天下第一关”之称的关口,有一座庞大的城市,这座城市的主宰被称为皇帝,他有着数以千万计的子民,数以百万计的军队,有着足以让努尔哈赤仰视的权势,全天下的所有财物在理论上都属于他一个人,女真在他面前不过是九牛一毛,或许是两毛,最多是三毛不能再多,这些一切组成的集体有一个统一的名字:

明。

在理论上,现在包括以前的努尔哈赤以及努尔哈赤的祖上觉昌安塔克世,都是明帝国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隶属于明帝国之下。

现在是,过去是,并不等同于一直是,因为从现在开始的未来,这一切将不再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清朝三百年 风起辽东》(3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sxn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