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昔之得一者:一者,道也。道者,和谐之最高境界也。得一,即与道合一,与本元真心合一。
天得一以清:天者,心也,心合于道,自然清静;
地得一以宁:地者,身也,行也。身合于道,自然安宁;
神得一以灵:神者,本元真心也,本元真心能够时时刻刻安住于自己,即为[得一]。神得一,则寂而不动,感而遂通,通则灵,灵则通矣;
谷得一以盈:谷者,空静之心体也,空静之心安住于空静之心,即为[得一]。谷得一,则静极生动,生机充盈,无边无际,用之不竭.....
万物得一以生:天地万物合于大道,即可得此生机而生、而成、而变、而化,生生不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身心内外一切事物与现象,皆道之显化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侯王,意识心也。意识心,融入于本元真心之中,即为[得一]。以本元真心为君为体,以意识心为臣为用,则生命之身国天下将可以自然达到和谐安详的状态,是为正也。正,即[止于一],同为[得一]之意。
其致之也:有的版本为[其致之一也],即做到了这些,整个生命身心也就达到了与道合一的境界。
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如果做不到[得一]会怎么样呢?心若不能合于道,就会分裂。意识心就会背离本元真心,生命就会陷入二元对立的矛盾冲突状态。意识分别心篡位做主,身国天下就没有太平日子了。
地无以宁,将恐废:身口意、语言以及行为如果不能与道合一,整个身心就会被贪嗔痴慢疑所诱惑和胁迫,进入生死轮回的大转盘,深受各种痛苦、烦恼和疾病的困扰,身心皆不得安宁;
神无以灵,将恐歇:身心分离的人,看似活着,其实更像是一具行尸走肉,缺乏生机和朝气,死气沉沉,未老先衰,生命的灵性和智慧已经在其生命中停摆了。
谷无以盈,将恐竭:不能放空身心的人,无法得到大道生机能量的滋养,身心分离的人,被欲望和烦恼充塞,无法得到来自生命本源力量的补充,身心疲惫,连休息和睡眠都成了问题,这样的生命又如何能祥和安泰呢?这是生命快速透支将要枯竭的象征啊。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家庭不顺,事业不顺,生活不顺,工作不顺,身体不顺,精神不顺,看什么都不顺.....这都是因为严重背离了大道,得不到大道生机能量的滋养,生命才陷入了将要灭绝的困境啊。有人在陷入困境后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却依然不知道反省自己的过错,不知道幡然悔悟,这能怪谁呢?
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意识分别心,如果背离了本元真心,又不知道约束自己的欲望,不愿清除自己的负面习气,那么就会陷入迷妄的邪路,在贪嗔痴的胁迫下猖獗作乱,生命就会陷入一种负能量的循环,不断堕落沉沦。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因此,要达到真正的尊贵(即与道合一),须以卑贱为根本,自处卑下,尊道而贵德;要达到真正的超越之境,须以每一步踏踏实实的修行为基础。
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意识分别心,篡夺君位,自视为王,自认有我,天下独尊,其实不过是一种虚妄的执着妄想罢了。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对于这一句的内容,笔者更倾向于采用帛书版:此其贱之为本与?非也!意识分别心做主,自称[孤、寡、不谷],这真的是以贱为本吗?非也!恰恰相反,这正是意识分别心狂妄自大的体现!
故至誉无誉:因此,真正的名誉(即合道之德)是没有名相的,庄子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真正的得道者,无私无欲,无我无执,既温润如玉,让人如沐春风,又道心不改,坚如磐石!这才是修道者应该追求和效法的[得一]境界。
感恩老子
感恩《道德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