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周,参加了一场健康分娩的讲座和两天的AMA企业培训师课程。惊喜的是,两名讲师都非常优秀,虽然AMA的课程还没结束,理论知识还没全部掌握,但上课之余我记下了一些印象深刻也比较实用的教学技巧,今天做个总结笔记,也作为本周的推文分享。
以学员为中心
由于家庭的原因,教师是我从小接触的第一份职业。幼时,每逢爸爸出差,我的幼儿园放假,但妈妈学校却要补课的周六,我就屁颠屁颠地跟着一群穿校服的大哥哥大姐姐坐在妈妈班上的教室里,听台上的妈妈或者妈妈的同事讲一些我完全听不懂甚至认不得的东西。
那还是传统教学的年代,没有白板,没有电脑幻灯机,甚少有小组讨论课堂互动,有的只是三尺讲台和一支粉笔。沉闷的40分钟里,只有台上老师口沫横飞卖力讲课的声音和台下忙着抄笔记的齐刷刷落笔声。
后来我上了学,年轻的老师总是难逃被听课的厄运,而公开课总会有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的环节。于是,每逢公开课前的一周,我们总是要一次一次地“彩排”同一节内容。全班同学由老师重新编排座位重新分配小组,每个小组讨论的内容由老师事先准备,每道题的回答者由老师钦点,然后全体师生一遍一遍地背诵演练,直至公开课结束,有关领导们竖起了大拇指……
不管是前者的传统授课,还是后者的“公开课”,它们都是“以讲师为中心”来探讨教学需求。与其说他们在培训知识,不如说他们在演说。然而,培训与演说不同。演说,侧重于演讲者本人,一切以其为中心,以其主观意见及喜好来决定演说的内容,让听众了解所传达的信息即可,并不一定要求听众在行为上发生改变。而培训(授课),更多的是希望学员掌握知识,并学会应用,它除了需要讲师讲,更重要的是需要学员听进去、体验到、用出来,因此,它必须以学员为中心。
在确定以学员为中心时,AMA的讲师提到一个著名的AIDA销售法则,也同样适用于培训。即Attention:引起学员对培训内容的关注;Interest: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Desire:培养学员主动想要学习所培训知识、得到指导的欲望;Action:促使学员顺利接受培训并学以致用。
分析学员需求和学习差距
既然要以学员为中心,那么在涉及教学的内容上,一切都应当以学员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分析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以确定学习目标。
想要对培训对象进行分析,就需要调研。可以是课前调研,使用问卷的方式,让培训对象对调研问题进行打分;也可以对学员的领导或家长/即将参加培训的学员/上一次已经参加完培训的学员进行沟通采访。这里,AMA的讲师推荐了SAIL询问法:Situation情境(eg.在……【课题】情况下遇到过什么样的事情),Activity活动(eg.做了什么行为导致了上述的情况),Impact影响(eg.导致了什么样的结果),Learning改进(eg.在哪些方面需要改善)
整理完问卷结果,再通过汇总分析,应用SMART原则,确立学习目标。
如果课前没有机会接触到培训对象,也可以在课上询问。讲师把自己会讲的知识要点罗列出来,通过短时间小组讨论的形式,以公开透明的形式进行投票(贴白板海报,用★投票标识),然后对投票较高的几个知识点进行侧重讲解。
确立好学习(培训)目标后,讲师还需要对学员的学习差距(LearningGap)进行分析,通过AMKS法则对学员从自知(Awareness)、意愿(Motivation)、知识(Knowledge)和技巧(Skill)四个层面在学习前和学习后的差距进行分析、拆解,整理出一份Gap报告,从而更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大纲(比如:学前学员并未意识到这个课程我不会(Awareness),学员认为自己很懂根本不需要学习,那么在设计课程大纲时,应该有针对性地让学员意识到自己其实并不懂这个课程,激发其学习兴趣)。
Learning Gap似乎是这个AMA课程的重点,但个人觉得在某些专业化和强制性的业务课程上,这个Gap并不一定非得分析。
在提到根原因分析的时候,AMA讲师还教给了我们一个冰山分析法,个人觉得这个方法对于做航空安全审计的我们,也相当受用。
所谓冰山分析法,即是把所有造成结果的可能的因素都罗列出来,分别识别出它们两两之间的因果关系。原因作“-”标记,结果作“+”标记,然后通过加减计算出每个可能因素的值,找出当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将其分别除以2,画出冰山图,所有>最大值/2的因素为表面原因,所有<最小值/2的因素即为根本原因。结构化课程设计
提到结构化思维,总是让我们想到了金字塔原理。而课程设计,也是总分总的结构——开场破冰:双方自我介绍,明确此次培训的主题和目的;主体:按照2W1H的方法(Why,What,How)依次解决学习差距(Learning Gap);结尾总结,强调培训目的,回归/升华主题。
这样的结构化安排,似乎每个授课者都懂。然而执行起来,却非易事。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不少讲师深谙其道,所以会安排有趣的游戏、生动的案例来破冰暖场,通常一堂课或一场培训,开头总是能成功吸精涨粉、引人入胜。但遗憾的是,由于开场和中间耗费的时间过分,结尾总是如TVB港剧一般,虎头蛇尾,匆忙收场。
因此,这便要求培训讲师在课前务必识别课程的重点,分清主次,严格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节点。当发生课堂时间不够的情况时,优先讲解重点部分,并留出宝贵的几分钟,用简单易懂的逻辑线(图)做好最后的温故总结。
其他教学细节
最后说说这两名让我颇为意外的讲师。女讲师张瑜,AMA顾问、资深的职业经理人、专业的企业培训师,按理说,如此资历的人,不把课讲好似乎说不过去,但把课讲好了也是情理之中。
但她在两天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让我感觉到一丝管理者的强势、讲师的教条主义和僵硬化教学痕迹。自然、舒服、不造作是她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虽然她觉得讲师的颜值并不是特别重要,但我被她吸引确确实实与她本身的形象气质不无关系,尤其在女讲师相对于男讲师幽默度不够的时候。张老师在讲课及私下,形象气质非常端庄优雅,而且是有别于某些明星网红的刻意的沉稳优雅。讲课的时候,她确实并不算很幽默,说话也不像语文老师或教导主任一样抑扬顿挫,但她普通话标准,语速适中,习惯用接地气又和风细雨的方式介绍自己的经历或真实案例,却又不过分暴露自己的私人生活。相比起那些动不动就贡献自己悲催过往以图听众笑点的讲师,我更喜欢这种不急不缓的舒适和拿捏得当的分寸感。
此外,课堂上她特别注重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让人想打瞌睡也不行(不过个人觉得互动有点多了,甚至多于讲授);课前下发雷达图让学员对自己进行摸底,以供学员主动意识到自己的差距(Learning Gap)及课程结束后的对比总结;用逻辑线图让学员自己回顾前一天所学;为学员准备各种教学辅助工具(彩笔、白板纸、便利贴、小卡片等);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用逻辑图或各种缩略法来总结/简化知识点、强化学员的记忆,如4D模式、AIDA法则、AMKS解差距法、SAIL询问法、3V(强化老师可信度)、手眼身步衣(形体语言Visual)、成人学习八段锦……
而男讲师,是市里有名的产科主任医生赵主任,一个普通话并不标准,说话丹田力一般的中年老头。
乍一听背景介绍,我以为这就是个临床经验极丰富的名医大夫,至于讲课,不管他是不是导师,似乎并不重要了。毕竟,精力有限,人无完人。
但是听完讲座,我和钦姐都深深折服了。虽然普通话不标准,但人家风趣幽默;虽然听众爆满,问题居多,但人家能准确切中关键听众(孕妇)需求,并从广大孕妈角度出发,及时动员男同胞;虽然讲义刻板,流程枯燥,但人家的真实案例信手拈来,生动形象、入木三分;虽然讲座时间不早不晚有些尴尬,但人家节奏把握有度,主次分明,一点都不繁冗拖沓。即使结尾处没有总结,但这毕竟只是讲座不是培训,对于一个讲演者,这样的讲座已经成功了。
另外是他们的PPT,不知道这PPT是他们自己设计还是助理设计的。作为一个对排版吹毛求疵的人,我真的不太喜欢通篇满字的PPT,更反感文字居中的格式,然而很无奈,这样的格式似乎在国企大行其道。估计乔布斯看到了,一定含汗九泉= =|| 事实上,学员真的没有太多时间去阅读完甚至记下每张幻灯片的信息。成功的培训师和演说家,都应该把讲稿烂熟于心,只投放关键的知识点,这样更能吸引学员/听众的注意,加深他们的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