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原文: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
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于东周。
1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函谷关是守护秦国的大门。秦国东出函谷关,占领韩国都城宜阳的话,便意味着站在新的制高点上,既可对周王室囊中取物,又可雄视东方各国。宜阳之于秦东向扩张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雄心勃勃的秦武王执意要攻打宜阳;身为楚国下蔡人的客卿甘茂若打下宜阳城,便能立下周公旦那样的功劳,在秦国站稳脚跟。最关键的是,甘茂只能胜不能败,胜是大功,败将再无立锥之地。
秦王的鼎力支持,甘茂的势拔之志,君臣的治国治兵才能,让东周下臣赵累判断“宜阳必拔。”
式微天子周赧王只看到表相:第一、城内精兵十万,粮食充足,又有韩相国公仲的二十万人马屯守;第二、外有楚将景翠率领大军依山扎寨,可伺机发兵救援。周赧王认为“秦必无功。”
东周君臣对同一件事情结局的判断截然相反:周赧王流于表层,而且主要看甲方实力;赵累则能从“有”看到“无”,尤其能看到乙方的软实力。也许,这就是作为一个战略谋划家的首要素质,能比别人看得深、看得透,从而能对局势发展结果做出正确的预判。
假如,结果往坏的方向发展,那么现在怎么办?如何干扰其走向?如何扭转乾坤?找薄弱环节。找可松动的因素。找第三方。那就是楚将景翠!景翠若坚决救韩,那秦国即使占领了宜阳,也守不住:如何让其意志坚决呢?当然,一个字:利!
于是,赵累教周赧王这样子说,怎样说呢,当然围绕“利”来说:一、你在楚国已居武官最高位“上柱国”,与秦国打仗,打胜了又能怎样?打败了却必定死罪了。我感觉,这第一条理由太致命了,“利”总是与“害”相随的,我先把致命之害给你摆出来,让你害怕了,“利”于你就更有诱惑力。很多公司高层不就这样被动摇的吗。所以,“什么时候用什么人”的用人策略本就是一种战略决策。
“致命之害”已经让你后背发凉了,赶紧给你吹上“利”的热风:但你如果出兵援韩救宜阳,秦国必然害怕你趁着它军士疲弊攻打它,用宝物来贿赂你。韩相国也会敬慕你出手相助,送你宝物。这一番热风下来,对于景翠而言,既不用和秦交战,自然就没有胜败之说,又能得到秦和韩的双份好处,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不劳而获的事情呀。楚上柱国景翠心动并付出行动,就是必然了。
果然,“秦拔宜阳,景翠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效重宝。”我在这里有一个设想,假如景翠在秦军没有攻宜阳之前,就与韩军联合呢?那秦军估计要么放弃攻打,要么执意攻打,就产生赵累分析的,占领只是个迟早问题,而且那样的话,秦国君臣估计在一开始就按照针对联军的部署来实施攻城计划了,速度也未必慢多少,毕竟联合就意味着处处缝隙。所以,赵累教周赧王对景翠说“不如背秦。援宜阳。”不损兵,还获利。当然,从周赧王私心来讲,最重要的是能解周王室之危。
最后结局,“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于东周。”
2
万事皆隐藏着相反结局,什么因结什么果。一件事情里每个环节每个要素都是因,都可能导向不同的果,有些可人力干预,有些只能听天由命。我想起《道德经》里一句话: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景翠作为楚国上柱国,如果一心为楚国利益着想,不计个人利害,是否将做别的选择呢?
首先说,假如景翠在一开始介入战事,与韩国鼎力合作,坚决守护宜阳。那天时地利人和,都足以逼退秦王的决心,从秦王后来对他兵力的忌惮就可以看出来。但关键是,联军一定要没有缝隙,不会被秦国离间才行。对此,我真没多少信心。
但为什么说,守住宜阳如此重要呢!看后来历史走向:
宜阳作为韩国首都,经与秦将甘茂一役,元气大伤,兵力大损,经济再难复苏,韩国实力从此一蹶不振,直到最后被秦灭。我想起,抗美援朝,在美军没登陆前,中国志愿军就已经抵达朝鲜,与人民军并力作战,唇亡齿寒,主席何等英明呀!
秦攻占了宜阳,景翠才发兵来救。是的,秦军自然要撤出宜阳,只能撤出,且担心楚军趁秦军疲弊来攻打,还特地送给景翠一个城池。每次翻开战国那段历史,读到与秦国相关的内容,确实感觉中华“大一统”这一艰巨任务只能由秦国来完成。
就送城池这件事,我们又能看到秦国君臣的战略眼光,或者说政治韬略。还是用从“有”看“无”的方法:表面上,秦损失一城,楚得到一城。那么,隐患在哪里呢?在这个城池,它叫——煮枣。
我们看地图,煮枣距离今天的山东菏泽很近,意味着距离秦国领土很远,秦国拥有它,如同拥有一块鸡肋,弃之可惜,有之也没啥益处。送给楚国,恰恰益处多多,尤其从长远的战略高度看。
“煮枣”本是魏国城池,又距离齐国近。现在你楚国占领这个地方,不意味着在我魏国和我齐国门口,架了一个大炮吗,我们还能夜夜安睡吗?景翠脊背上被吓出的冷汗,被巧妙转移到了魏国和齐国国君的脊背上。这对楚国将意味着什么,各位看官自然明了。
所以,万事如棋局,真的是瞬息万变,需慎之又慎。人是懂得“权衡利害”的动物,看一个人心中持守什么,也是判断事态发展的要素之一。用老子的话说,“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