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五年级的孩子,不会剥鸡蛋,被同学嘲笑了。
老师主动的和家长联系,想着让家长多锻炼一下孩子的自理能力。
家长还不领情了,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会不会剥鸡蛋不重要。而且,还要老师管管那些嘲笑自己孩子的孩子,认为他们这么嘲笑别人是不对的。
老师困惑了。
想起了多年前听到的一个故事,日本当年最大的百货公司“八佰伴”倒闭后,记者问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和田一夫先生他生活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达到的答案是:上下车没人给开车门了,经常要等上两分钟才能反应过来。
对和田一夫这一阶层的人来说,开关车门这一“技能”是多余的,因为有人替他做。
对这个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剥鸡蛋这个“技能”也是多余的,因为有人替他做。
所谓自理能力,就是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就是自己处理日常生活琐事的能力。那如果一个人不用自己照顾自己,不需要自己亲自处理日常琐事,他还需要“自理能力”吗?比如说婴儿,他们没有任何的自理能力,不是也过得挺滋润吗?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任何生物都不会去学、去做无用的事,去锻炼无用的能力。换句话说,任何的能力都是和环境相匹配的,都是为了适应环境才具备的——没人管我们的时候才需要自理,而且一定能自理。
有了这个基础,剩下的问题就好解决了——今后的孩子还需要自理能力吗?这取决于家长对孩子未来的预期。预期大概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家庭的财富阶层,一个是社会科技的发展水平。
在古代,只有富贵人家才能拍着胸脯说自己的孩子不需要自理能力,可以一心只读圣贤书,因为他们可以雇佣无数的仆人照顾孩子。
在今天,不需要大富大贵了,科技发展了,小富小贵之家就可以拍着胸脯说自己的孩子不需要自理能力了,会玩手机就行,因为一切皆可外包。
但像这个妈妈说的孩子是以学习为主,从而忽略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则是个不折不扣的错误。因为学习再好也不能保证孩子在今后能有人全方位的照顾。因为,父母总有离开的一天。因为,财富的管理也需要能力。就像赵本山在小品里说的:最可悲的,是人活着但钱却花没了。
似乎,需要重新定义“自理能力”了。
或者,需要重新挖掘“自理能力”的内涵了。
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许是一种独立精神的体现,也许是一种家庭责任的担当,也许还是未来体验生活乐趣的一种技能。
独立,就是不等、不靠、不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亲口尝尝。独立是树不是藤,是人存活于这个世界的根本。对一个人来说,独立二字不能纸上谈兵,需要从小培养。而所谓的培养,需要有实际的内容做支撑。就像修佛,打坐念经就是实际的内容支撑。
责任,往大的说是担当,是美好的宣扬;往小的说,是来源于亲身的体验——我刷碗累,所以我妈刷碗肯定也累,所以我感恩,所以我有责任。
乐趣,自理能力是乐趣?是的。自己做饭与吃外卖,不一样。自己做饭家人吃与全家一起吃外卖,不一样。付出才会有收获,付出才能体验到乐趣。
不独立,就是向天再借五百年又能怎么样?
没责任,多少钱在他手里也不是钱啊!
无乐趣,无乐趣?那活着还有什么劲!
蓬勃育儿社,应对有方,育儿不愁!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或喜马拉雅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