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正能量教养慢成长心理专题推荐集
教孩子“打回去”还是“忍回去”?

教孩子“打回去”还是“忍回去”?

作者: 澄澈Zoe | 来源:发表于2016-12-01 10:41 被阅读924次
    教孩子“打回去”还是“忍回去”?

    过去,孩子被打了,可能很多妈妈会要求孩子有很高的道德情操,灌输不能以暴制暴的道理,要告诉老师和家长。

    如今,孩子被打了,有位爸爸的观点很受欢迎,无论如何一定要反击,不能忍气吞声、姑息养奸,不要打小报告。

    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想培养怎样的孩子。

    你希望孩子不知轻重、不分是非吗?

    你想培养一个性格懦弱的孩子吗?

    你想养育一个缺乏界限感的孩子吗?

    你希望孩子没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吗?

    那么,不管是教孩子“打回去”还是“忍回去”都能达到以上的目的哟。

    你可能会疑惑,这明明是不同的两个方法嘛,怎么会殊途同归?

    因为孩子被打的轻重不一样,对方是恶意还是开玩笑,孩子的感受也不一样。

    家长无论是教孩子“打回去”或“忍回去”,都将使得孩子缺乏判断力和自主性,让他不懂得如何合理的解决矛盾。

    你可能会说,我会跟孩子说看情况啊,如果你被打得很痛,一定要还手。

    这个很痛的标准如何定位,孩子不觉得多痛,没还手,但回家你发现有伤口,会不会责怪孩子没有还手?

    还有一种可能,孩子被打得很痛,想起家长说一定要还手,但是对方比他强大好多,他不敢还手,却又违背了家长的教育,心里有多纠结?有多纠结就有多懦弱!想象一下站在那里想打又不敢打的样子,好像更容易再被欺负。

    教孩子一味忍让也是一样,孩子被打可能本来就愤怒、委屈,还得忍,不然出手了,回到家还得被家长打骂,长此以往,这得多懦弱?

    还有人说,看孩子性格,胆小的,鼓励他反击;胆大的,引导他忍让些。

    有点道理,也有点强人所难吧?

    我认为,关键是要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都想培养一个有勇气、有礼貌又知进退的孩子,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一、家是温暖的港湾

    家长和孩子首先得连接良好,孩子回家才敢畅所欲言。

    如果一回家说被打了,家长马上问,那你有没有还手?

    跟你说一定要还手,你怎么这么熊?

    跟你说一定不能还手,你怎么这么熊?

    此两“熊”意思不同哈。

    不管家长是哪种说法,孩子的感受都不好,家不但不温暖,还雪上加霜,下次就不一定会告诉家长了。

    那么家是温暖的港湾需要怎么做呢?有以下五个步骤。

    首先是共情。“你一定很难过,很生气…”“让妈妈看看你…有没有受伤。”

    第二是倾听。“可以和爸爸妈妈说说怎么回事吗?”共情后,孩子会比较愿意倾诉。父母要尽量听,不评价、不打断、不做建议。

    第三是接纳。不管听了经过,家长是感到好笑、气愤、纳闷,都应该准许、认可孩子的情绪。“你觉得很委屈、愤怒…因为…”,“妈妈如果遇到这样的事也会…”

    第四是启发式提问。“你觉得他的做法对吗?”“如果下次在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想怎么做?”?”——这能够培养孩子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是提供支持。“你需要爸爸妈妈怎么帮助你呢?”“爸爸妈妈愿意在合理的范围内帮助你。”

    最终的结果是给予孩子勇气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二、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界限

    我们看动物世界里,动物被咬了、被打了、被吓了。它们会怎么做?

    比它厉害的,它就跑了。

    和它差不多的,它就反击。

    痛了的,他们奋力相搏,较轻的,他们稍微摆摆样子就算了。

    这些都是生命本能的反应。

    对于一个幼儿来说,一开始他们可能不太能比较判断,但一定要相信他们有这样的本能,并且会很快发展他们自己的界限。

    如果家长过于强调“打回去”和“忍回去”,那孩子就忙于纠结自己的判断和家长的要求,左右为难,很难为自己做决策。

    我们应该允许一个生命拥有自己的界限,应该给与他力量让他逐步的为自己的界限扩张,当他能力强了,见识多了,会有自己的更多选择。

    懂得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警告、喝止、反击、还是逃跑。

    关于界限,大D小J有个很好的比喻,那就是身体泡泡。把手和脚张到最大的范围,围绕身体形成的一个圆圈,就是安全范围,像一个泡泡一样有透明的界限。

    和孩子玩泡泡游戏,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界限,也根据自己的感受是否开心来判断接下来的对策。

    有的人,可以突破泡泡,亲亲抱抱,比如家人;有的人可以勾肩搭背,比如好友、某些亲友;有的人不允许进入自己的泡泡,比如陌生人,或者过分热情的邻居,爱袭击人的小朋友……

    三、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

    家长可以通过平时的实例分享和绘本的阅读,来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通过合作一起解决问题。

    动不动就打人肯定是不对的。

    动不动就向老师打小报告是不受欢迎的。

    用道德观念束缚,一味忍让,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学会良好的社会技能,当他人有意无意冒犯自己时,如何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也尊重当下的情景。

    一、保护。教孩子基本做法:及时躲避、保护自己、采取自卫。

    对于比较胆小的孩子,平时在家可以玩一些肢体碰撞的游戏,来训练孩子的反应速度。比如和大人面对面站着,互相推手。或者枕头大战。

    二、呵斥。看着对方的眼睛,大声呵斥:“你这样是不对的!”或者“不许打人,住手!”

    对于比较内向的孩子,平时要多给予他说“不”的权利,激发他的自主性。

    三、社交。“爸爸去哪儿(三)”中,林永健的儿子有个很好的办法,遇到有人做他不喜欢的事,他说,“不要这样好吗,我们是好朋友。”

    四、谈判。和对方“谈判”和协商。“如果你道歉/住手,我们就一起玩这个。”

    学会同伴间的协商谈判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技巧,并且,这样解决常常比家长和老师去参与效果更好。

    五、灵活。一群孩子在一起玩,难免碰撞和冲突,鼓励孩子自己根据当下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做出有特色的合理的反应。

    引导孩子想一想,起冲突的原因可以怎么避免,除了你输我赢,有没有第三个办法,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共赢之策。


    以上这些技能是家长教导、孩子主导。

    也就是说,不是家长出面替孩子解决,而是给孩子机会自己做决定。

    三四岁的孩子,在练习这些技能的过程中,难免有时做不到,家长千万不要因此给他贴执拗、粗暴、胆小、软弱的标签;千万不要因此呵斥批评他们,他们小小的心装不下那么多的负面情绪;千万不要让孩子憎恨、逃避,可以告诉孩子:有些孩子还不懂事,希望他们长大一些会更有礼貌、学会正确的相处方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活着zero:观点完全支持!
      • df986b521e30:我想说的是,还手还需要钱,但不能因为钱就让孩子受委屈
      • 懒惰的小熊猫:楼主讲的方法很好,不过实际情况要难处置多了。因为家有孩子,平时对这个问题很关注。父母的行为举止和社会环境会综合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反应。
        澄澈Zoe:@小熊猫的未来 自私不是孩子天生的,正是他们的父母造成的,父母只知逼孩子学习考试,缺乏爱和连接,生活上包办代替没有培养责任感。长大了却用孝道压迫孩子。
        品德教育有,都是高大上,没有真正的素质教育。
        所以父母要更多的学习和分享好的教育理念,让孩子成长的环境更美好,同龄人更文明。
        懒惰的小熊猫: @澄澈Zoe 可以呀,说的不对请包涵呵:
        第一:现在社会环境是,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部分家长也是独生子女。
        孩子的自私是普遍现象,一点不夸张;十一期间,微信公众号里有过热议,孩子怎么如此自私,不理千里迢迢来大学看自己的父母,跟同学们玩去了。。。
        还有很多孩子,直言放假不想看父母,父母不能用养育之恩绑架他们的意愿。。。

        第二:学校和家庭迫于生存压力,大都将学习成绩作为关注目标,孩子的品德教育是弱化的,群体生活中的孩子矛盾发生率也非常频繁;

        第三:讲道理的孩子往往是被欺负对象,他们被视为弱势群,久之,孩子自己磨练出一套本领(他们不信任父母说教,欺、瞒、骗的手段悄悄养成),规避压迫,最后成为别人躲避的人。

        第四:老师在学校,有管理的责任,但根本无法顾及全面。现在孩子管不得,说重,家长闹到学校也有的。

        对孩子的所有的期望是美好的,但现实就是这样,我依然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讲道理,并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期待孩子健康、阳光、快乐!
        澄澈Zoe:@小熊猫的未来 可以具体说说吗
      • 清灵_简书:简单易懂 :+1:
        澄澈Zoe: @清灵_简书 谢谢
      • 飘过清风:说的不错:+1:
        飘过清风:@澄澈Zoe 应该是我谢谢你,给我上了一课
        澄澈Zoe: @飘过清风 谢谢
      • 残阳物语:孩子能够自己处理好与第三方的关系我们尽量不插手,如果处理不妥求助家长,那么就可以和他商量解决的办法了。
        澄澈Zoe: @残阳物语 说得好
      • lekli:鼓励鼓励
        澄澈Zoe: @lekli 谢谢主编

      本文标题:教孩子“打回去”还是“忍回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ldx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