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7)

作者: 陌上闻花开 | 来源:发表于2023-02-20 20:00 被阅读0次

在朱元璋的心里,埋藏着对元朝的刻骨仇恨。不但有家仇,还有国恨。

但在扫平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为了麻痹元朝,他不称王、不称帝,并暗中表示不与元朝为敌。他还给当时的元朝大将察罕帖木儿送去了厚礼。

朱元璋的策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赢得了自身发展壮大的时间。

元朝以为这个人可以为他们所用,于是想尽各种办法,封官、送金银财宝,希望朱元璋能接受招抚。

可是他们慢慢发现,眼前的这个朱元璋更想要的,是自己的命。

比赛就要开始了。

先介绍一下朱元璋的这个对手:

元是蒙古建立的政权,蒙古的强大起源于12世纪,1206年,蒙古族首领铁木真统一漠北,代表着蒙古进入全盛时期。

机动,是蒙古军队的最大优点。和他们打仗是一种很痛苦的事,因为他们并不与对方直接用刀剑厮杀,其最重要的武器是弓箭。当你碰到蒙古骑兵时,你的噩梦就开始了,进攻前射箭,进攻的过程中射箭,甚至在他逃跑时,还在射箭,你追也追不上,打也打不着,这种类似无赖的打法足以把人逼疯。

蒙古灭了南宋后,开始了自己的统治。但在元朝这个大家庭里,家长对家庭成员似乎没有什么感情,他们不接受汉化,不与汉人通婚,还看中什么就抢什么,仿佛这个家根本就不是他自己的。

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十年之后,起义终于在各地风起云涌。可是蒙古骑兵已经在享乐的生活中沉沦了,有的连马都不会骑了,面对反抗,曾经的统治者手足无措。

比如蒙古军队中最精锐的部队阿速军。当起义爆发时,这支部队接到命令后,立刻出发,日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去抢了一把老百姓。但是运气不好,在抢劫回来后,正好碰到了起义军,刚看到对方的旗帜,领队的首领便大叫“阿卜,阿卜”(快跑),这支最为精锐的部队就是这样败退的。

就是这样的军队素质,才使得元朝军队在起义初期显得不堪一击。

此时元朝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成吉思汗的血液在他们的血管里复苏过来,他们重新整编了部队,恢复了战斗力,四处镇压起义。

跨上马,就是成吉思汗的子孙。

这些子孙中最优秀的一个,叫做扩廓帖木儿。他父亲是汉人,所以他还有个为人所熟知的名字:王保保。

王保保是明朝的主要敌人。这个名字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再说朱元璋这边,他终于可以做想做的事了,而他提出的口号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1367年十月,朱元璋派遣大将徐达、常遇春挥师北伐。这次北伐是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公元十世纪初,石敬瑭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将北边险要之地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

从此,中原王朝在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处于无险可守的被动地位。士兵们不得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抵抗游牧民族的侵略,直到整个大宋王朝的崩溃。

在燕云失陷四百年后,朱元璋开始了北伐,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由南而北的统一战争。

此时又面临新的选择——该怎么进攻呢?

他并没有选择直接进攻元首都大都的策略,认为必须先攻取山东和河南,然后再图大都。这个策略被证明是正确的,因为此时的元朝实力还很强。

为了鼓舞军队的士气,朱元璋在出征前对他的士兵和将领们说了一句话:“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

北伐正式开始,主将是堪称明帝国双璧的徐达和常遇春。他们没有让朱元璋失望,经过残酷战争考验的吴军连续攻破元的防线,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山东。

就在明军出征山东、大破元军时,一个伟大的王朝诞生了。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宣布即皇帝位,定年号为洪武,国号为明。这个日子将永远被历史所铭记。

在成功拿下河南后,明军向着最后的目标大都前进。只要占据了大都,就可以宣告元朝的灭亡。

1368年七月二十七日,徐达军攻克通州,直逼大都,目标就在眼前。

徐达和常遇春充分估计了困难,做好了应对多种情况的准备,于八月二日才正式包围大都。然而让他们吃惊的是,这里并没有大军驻守,也没有元朝皇帝,这位仁兄听到消息,七月二十八日就带着老婆孩子跑了。

当徐达纵马奔入齐化门时,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中原政权失去四百年的燕云地区终于收复了。

这是不朽的历史功绩。

当时的元朝皇帝名叫妥欢帖睦尔,他放弃了坚固的大都,选择了逃走,朱元璋认为他“顺应天意”,所以调侃这位亡国皇帝为元顺帝。

元顺帝逃到了上都(今开平),历史上称之为北元。

元作为一个全国性政权的时代结束了,但对于朱元璋来说,挑战才刚刚开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zvg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