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城市与建筑广东省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近代广州 ◆ 往事迷蒙(4) ‖ 荔湾深处,西关人家

近代广州 ◆ 往事迷蒙(4) ‖ 荔湾深处,西关人家

作者: 大地倚在河畔 | 来源:发表于2017-12-27 21:49 被阅读377次

图/文:大地倚在河畔

认识“西关人家”是一个困难的过程: 它是传统的和重商的, 但人们又分明看到它相反的另一面;它是世俗的,  却又始终显现出超越现实此岸的浪漫……

遥想西关人家,最直接的思维投射就是“西关大屋”。西关人家被认为最能够代表这座城市的生活气质。而西关大屋则是西关人家生活的物化展现。清初以来城中富绅在“西关角”一带兴建的深院大宅,经多年演变至同治及光绪年间已渐成风格。这些坡形瓦顶的大屋,门庭高大,装饰精细,平面典型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的纵向布局,立面则是青砖石脚及三重门的设置。

西关大屋正立面最突出的是由脚门、趟栊和大木门等组成的三重门。靠外面的脚门是通风采光用的通常刻有木雕花的屏风门;中间的趟栊既可通风又可防盗,是以十多条手臂粗的圆木等距离横架而成;最里面则是厚重坚实的通常镶有金属门纽与拉环的大木门。多功能集于一体的三重门,是西关大屋的典型特征。

跨过三重门就进入门官厅,接着是轿厅及再进的正厅。沿着纵向的轴线内进,依次是头房、二厅、尾房。厅之间有小天井相隔,天井透过上盖的天窗采光。厅的两侧有又称为“冷巷”的青云巷,通向两边的偏厅、书房、客房和厨房等。典型的西关大屋讲究工艺装饰,各类雕塑及壁画石景应有尽有。各厅房大量采用木雕屏门、满洲窗和彩色玻璃门窗,配以华贵的古典家具及字画条幅,构成一个和谐协调精致典雅的生活空间。①

趟栊与脚门既是隔开喧嚣市声的屏障,又是保持与外面世界联系的通道。 ■ 西关大屋:跨过三重门就进入门官厅,接着是轿厅及再进的正厅。 ■

据载西关大屋以宝华坊的周东生大屋、十六甫的潘步云大屋、耀华坊的潘衍鎏大屋、鸿昌大街的梅氏宝芝大屋、华宝中约的钟氏花园、多宝坊的泰华楼,以及兴贤坊潘吴二氏、宝源大街邓氏、十二甫黄氏、逢源街马氏等最有名。②  而堪称深院大宅的西关大屋事实上远不止此。清末西关下九甫即今荔湾广场一带,就有多座三四进的纵深约百米的大屋,那是富商梁国经的府邸。

梁国经早年在十三行一家商行打工,之后在商行行东支持下创办“天宝行”。他经营得法,梁氏家族很快成为广州富商。后来其长子梁纶枢继任天宝行第二代行东,并获二品官衔,这是清代商人获得过的最高官衔。梁纶枢遂弃商从官。这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家族。从这大屋走出来的家族成员及其后代,许多都转而从事教育与学术事业。梁国经的孙辈梁肇煌曾任福建布政使、江宁布政使,并受聘主持粤华书院讲学;梁肇晋考取进士,授礼部主事。曾孙辈梁庆桂是光绪年间举人,曾任内阁中书,参与梁启超公车上书,在美国开办侨校,为“侨校开山祖”。第五代孙梁广照曾任刑部及法部典狱司主事,后在香港办学。第六代孙梁方仲是历史经济学家,中山大学教授;梁嘉彬是历史学家在台湾任教,著有《清代十三行考》。③ 一个西关大屋的富商之家,历几代变迁而完成了向学术世家的转变。

但是西关大屋的居住者更多的不是如此显赫的人家,而是那些中小商人及坊间各式人士。他们白天紧张营生,晚上或者到文昌巷口的西如茶楼、清风桥的陶陶居茶楼饮茶;也会到南面珠江岸边的小艇上吃艇仔粥;间或又到附近曲艺社听 “木鱼”,那时西关最流行的是《玉葵宝扇》、《背解红罗》…… 夜深时,静静街巷偶尔传来自远而近继而渐远的小贩叫卖声,以及女人走在麻石街上的木屐声。

典型的西关大屋讲究工艺装饰,运用各种材料建构和谐协调精致典雅的生活空间。 走向上下九广场,就是走向烦嚣,就是走向都市日常生活……

如果说西关大屋体现了西关人家生活的基本面,那么荔湾园林则折射了其另一面。广州西郊数里的荔枝湾是一片与珠江相通的水陆交错地带,经历代开发成为荔林夹岸河塘密布的城郊水乡。这里自然也就成为西关富绅郊游吟宴雅致消遣之地。

1824年,城中绅士丘熙在泮塘修建了一处名为“虬珠圃”的园林。四周矮墙环绕,园内竹亭瓦屋掩映树丛中。还设有“擘荔亭”供人摘尝荔枝。他雅兴十足地在擘荔亭开设诗社征诗,城中风雅之士和社会名流纷纷前往雅集,征得诗篇一千多首。

学者阮福携友来游,联想起唐代诗人曹松与广州节度史郑从谠同游荔园之事,认为这里足与当年的荔园媲美,因此题名“唐荔园”。虬珠圃也从此改称唐荔园。阮福的父亲即两广总督阮元也写了一组题为《唐荔园》的长诗。诗人张维屏在题赠丘熙的诗中盛赞唐荔园:“千树离支四围水,江南无此好江乡”。

1830年,从事盐业买卖的西关富商潘仕成收购了唐荔园,改称“潘园”。之后又将其改建成为一座占地数百亩、集山水园林和文苑珍藏于一体的中西合璧的广州名园,落成时再更名为“海山仙馆”。馆中收藏的大量古玩珍品名流翰墨及各种典籍,在城中赫赫有名。此时,附近一带又陆续出现了张氏的听松园、邓氏的杏林庄、李氏的景苏园等大批园林别墅,尽管都未及海山仙馆的宏规巨构,但一样体现西关人家寄意河湖江渚的情怀。

西关大屋一角:在结构和安排上显出某种精神,为精神提供围蔽。 ■ 西关人家:始终这样难以定义地生活着……  ■

事实上并非多数西关人家都能够拥有大片郊野田园,但他们在不尽相同的层面上所表达的生活旨趣却是共通的。从西关角的大屋到荔枝湾畔的园林,西关人家成为广州人某种典雅生活的象征,成为最能显示广州城市特质的典型群体。

人们时常从整体上谈论一座城市的“文化品格”或“生活气质”,但这并不等于在这城市内部就存在着完全等同的一致性。城市的不同区域在共同经验形成的共有特点基础上,完全可能因区间历程与结构的差异而获得独特的品格与气质。而这些差异对于城市来说是普遍而重要的。西关人家就是这样一种以文化为界线的城市“典型品格”的概念。

但是认识“西关人家”是一个十分困难的过程。如一些研究所说它是传统的和重商的,但人们又分明看到它截然相反的另一面。它是世俗的但又始终显现出超越现实此岸的浪漫。这座城市在面对整体时,始终感觉自身有所欠缺,始终难以摆脱它的城市品格困境。西关人家就是在这种困境中一直与环境和解、妥协与平衡,并且在这种艺术中力求优雅地生活的产物。他们始终这样难以定义地生活着……

                                            (写于流花湖畔)

荔湾涌的修复,能够重现历史上荔林夹岸河塘密布的城郊水乡景色吗?■ 人们时常从整体上谈论一座城市,但这并不等于在这城市内部就存在着完全等同的一致性  ■

※ 注释

①参见欧志图 撰文 黄小华摄影《岭南建筑与民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P243

②引自梁俨然 著《城西旧事》作家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P13

③参见《南方都市报》D12版《广州旧闻·名门望族》

※ 作者相关主题的延伸阅读

①作者在本平台所建《城市与建筑》专题收录的作者本人的若干图文,主要有《我是爱城主义者》、《城市就是我们的自然》、《城市杂想》、《大卫 · 哈维笔下的奥斯曼男爵——读〔巴黎城记〕随想》、《街景与建筑 : 长堤与惠福路之间》等,可点击该专题详阅。

②作者所著《广州这个地方--对一座城市的思考与情感》中国艺术家出版社出版 (2008 年12月第1版 // 广东旅游出版社 2010年9月第1版); 作者所著《后街 : 日志中的城市》, 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2015年 9月第1版)。



“我们塑造城市,城市也塑造我们。”

【下期预告】《近代广州· 往事迷蒙 (5) ‖ 三元里故迹何处寻》(结束篇),敬请留意。

2017122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飘_06b6:图文并茂,令人时空穿越,仿佛又听到那深巷传来的叫卖声、木屐声。
    大地倚在河畔:@飘_06b6 @飘_06b6 多谢老同学的阅读!有本书叫《屐声帆影》 (作者名一时想不起),写的就是旧广州,不妨一读,充满怀旧气息。
  • 雁南飞fly::+1:
    大地倚在河畔:@雁南飞fly 但南方夏季漫长而酷热,譬如广州。
    雁南飞fly:@大地倚在河畔 我太喜欢南方了
    大地倚在河畔:@雁南飞fly 感谢雁南飞文友阅读!
  • d4bc665ae3d6:写得好,但照片太少,最好有俯视全景图和内部多图
    大地倚在河畔:@沙哑_a42b 我觉得简书是一个不错的平台,它注重内容,且有相对较好的交流机制,适合文字也适合图片,图文并茂更佳。值得推荐。
    大地倚在河畔:@沙哑_a42b 多谢沙哑老友阅读与鼓励!荔湾西关和西关大屋图片以前倒是拍过一些,但这次匆匆考虑文字,图片就忽略了或偷懒了。确系多点图文更好。

本文标题:近代广州 ◆ 往事迷蒙(4) ‖ 荔湾深处,西关人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bsp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