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多。有一个概念叫知识的诅咒,就是当你得到了一种知识时,你就很难想象到没有这种知识的情形,不光是对于你自己,你也想象不到别人没有这种知识的情形。
当我知道这个概念后,就会比较注意这点,我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掌握着那些,理所当然的知识,所以我在讲一些东西时会细致些,不至于直接带过。
不过还是会遇到一些情况,因为我觉得有些知识就是理所当然的,比如宫崎骏。我其实想象不到一个人对宫崎骏完全不了解,也不感兴趣是怎样的,于是我碰壁了,顺便把这一部分也划入了非必要的知识中。
当然我说这么多不是抱怨,那样就太无趣了。因为在那之后又发生了一件事,我围绕着宫崎骏写了一千多字的内容,成功地让一个对宫崎骏不算了解的朋友,建立起了一些兴趣,这还是一件挺有成就感的事。我觉得不如就以那一千字为基础,好好聊一聊宫崎骏以及他的吉卜力。
首先得先明确宫崎骏和吉卜力的关系,吉卜力是宫崎骏的动画公司,宫崎骏是吉卜力的导演之一,也是核心,导演的电影也最多,但吉卜力出品的动画电影,并不都是宫崎骏导演的。
我清楚地记得,我看过的第一部宫崎骏的电影,《千与千寻》。当时我很小,在上英语补习班,临近下课时,还有一点时间,于是老师给我们放了这部电影,但故事并没进行到多少,大概到千寻父母变成猪,然后她刚刚找到锅炉爷爷,之后就下课了,至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晚上睡觉时,那两个猪头就出现在了我的梦里,实在是太丑了,特别是千寻一拍父母的身体,结果转过来两个猪头的场景,太吓人了。
后来长大后完整地看了《千与千寻》,但并没有太多感触,可能是童年阴影实在太深了。
我觉得宫崎骏不适合太小的孩子去看,至少有的电影不太适合,比如《千与千寻》,想想看在一个最依赖父母的年纪,在电影中看到一个小女孩父母都变成了猪,而自己又处在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之中,这已经足够恐惧了,小孩子代入感极强,有时候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是挺模糊的,所以在很小的时候,我们会觉得童话里讲的内容是真的,所以迪士尼是挺适合小孩子的,漂亮的小姐姐最后跟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当然,现在开始流行大女主,迪士尼的公主也开始撸起袖子自己干了,应该会让小孩子的审美也有一些变化。
而宫崎骏的电影常常会有一些微妙的不和谐感,比如《龙猫》,里面的龙猫明明是个胖胖的萌物,却长着一口尖牙,姐妹俩最后说要去看生病的妈妈,但到了医院门口也不进去,就在树杈上看着,她们的父母也并没觉得哪里不对。还有《悬崖上的金鱼姬》,故事的末尾,大水冲了养老院,但那些本来腿脚就不方便的老人却安然无恙,并且还恢复了健康,而且那个打光感觉很亮,就有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孩子的感悟力是要强于大人的,他们对于这种微妙的不和谐感,感受也会更强,但他们表达不出,就又加深了恐惧。
不过这篇文章是用来安利宫崎骏的,总说他吓人,可能会流失观众,接下来就说说宫崎骏以及吉卜力工作室出品动画的优点,以及我的一些感受。
1,首先是一眼就能看到的画面,这种手绘画面会给人一种复古的温暖质感,像是在听一个老爷爷讲故事,整个人会感觉很平和舒适。
宫老爷子在制作第一部电影《风之谷》时,已经年过四十了,之前在业界摸爬滚打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经验,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而《风之谷》又是由他的漫画改编,所以虽然是第一部电影,但却非常成熟,为了这一刻,他已经等待多年,手绘动画需要用手进行画面绘制,再利用技术进行制作,制作周期相当漫长,通常需要一年,付出的艰辛难以想象,所以我在看这些电影时,就会想,这些都是费时一年多才制作出的作品,这里面包含了制作人员的热爱与艰辛。
现在的社会浮躁,能在一部电影中感受到平和的坚守,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我也会将其作为我积极前行的力量。
2,吉卜力的作品没有特别强烈的冲突,情绪是很健康的,但内容仍然是环环相扣的,不会有乏味感,这样看的过程会很安心,不会有太让人抑郁的情节,很治愈。
或许说没有特别强烈的情绪冲突才对,情绪的变化是藏在故事之中,缓缓流动推进的。这里拿《哪吒之魔童降世》做个对比(这部电影我也相当喜欢,制作人员也很用心,这里只做对比),哪吒一开始就是一副拽拽的模样,然后各种闯祸,情绪的变化是很强烈的,开心,难过,愤怒,到了最后对抗天谴,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我们的情绪也跟着电影像过山车一样上上下下。而且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申公豹作为反派要捣乱,然后太乙真人是正义的一方要保护哪吒,阻止天谴是一个迫在眉睫,一定要完成的任务。
这样的电影,看的过程是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看完之后很畅快,吐口气,然后出门跟朋友热烈地探讨一番。
但吉卜力的电影,并不会有这种特别强烈的矛盾和情绪,很多电影看到开头,并不能猜到结尾是什么样的,比如《龙猫》,开头是爸爸带着姐妹俩到乡下,因为妈妈生病了,需要休养,很平淡的开头,但却很舒服,我们被带入到一种舒适的氛围中,慢慢走着,不知不觉间便走到了结尾,那种藏在故事中的情绪,就像是暖流一样,慢慢流淌进你的心底,看完电影后,你可能不会马上很兴奋地跟朋友讨论,而只是淡淡地说一句:“很不错。”
《哈尔的移动城堡》的开头很热闹,魔法师哈尔带着有些自卑的少女苏菲,轻盈地行走在空中,俯视着这个城市,我们都知道苏菲与哈尔一定会发生些什么,但如何发生,会是怎样的结尾,仍然是不得而知,这种朦胧的未知感也是观影的一大乐趣,但当我们看到结尾再去回顾时,却会发现一切发生得都是那样自然舒适,不落痕迹。
3,融入了一些思考在其中。
宫老爷子在做第一部电影时,年龄就已经不小了,融入自己的思考进入电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难得的是,并不存在说教感,是年龄上带来的一种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好的创作者不会告诉你他具体表现了什么,而是让你在看完电影后有所收获,获得自己的思考。宫老爷子给我最大的感觉,是他每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都不太一样,特质十分鲜明。
比如《红猪》,我很喜欢的电影,主题是反战,但处理方式又极富浪漫气息,一个厌恶战争的飞行员,对自己下了一个诅咒,于是他变成了一头猪,如果划分阵营,宫老爷子算是左翼。亲历战争并怀有一颗善良之心的艺术家,都会对战争产生厌恶,战争无赢家,这是对美的破坏,对人性的扭曲。
这里插一段闲笔,姜文有一部比较冷门的电影,叫《鬼子来了》,里面被俘的小队长,在跟村民相处的过程中慢慢流露出人性,说自己其实是农民,参加战争是迫不得已,但当他终于回到部队时,马上遭到了自己人扭曲的对待。作战时对士兵进行军国主义教育,和平年代时,修改教科书,洗脑下一代。但亲历战争的艺术家们很难被洗脑,当苦难真正降临到自己的头上时,人们就不需要去臆想苦难。
宫老爷子有一部电影叫《起风了》,背景其实就是这个年代,只是故事的情节主要还是放在一个人对梦想的追求上。我对其中的一个情节印象很深,男主和朋友被选去德国交流飞机研究技术,在出发前夜,男主去蛋糕店买了些蛋糕,走过一个街角时,发现有一群孩子在怯生生地看着他,男主知道他们贫穷,很可怜,于是招呼他们过来吃蛋糕,但那些孩子看了看,还是离开了。
后来他把这事跟朋友说,朋友告诉他,这是一种伪善,正是因为国家要大力研发飞机,投入了大量资金,才造成了他们的贫穷,但即便如此,他还是不会放弃这个机会。第一次看到这里时,我挺惊讶的,宫老爷子是个时刻在保持清醒的人,一个国家面对自己过去,不去逃避,而是选择接受,需要勇气,也需要能力,我在很多生长于那个时期的艺术家身上都能看到这一点。
除此之外,也有更为细腻具体的主题,比如《千与千寻》讲一个人面对未知时,如何破除迷茫,完成救赎。《魔女宅急便》讲的是成长的主题,《幽灵公主》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哈尔的移动城堡》讲一个内心苍老的少女如何完成了心灵的转变,收获了爱情……
说了太多宫老爷子的作品,我还想提一下吉卜力其他导演中两位,是这些导演们共同促成了吉卜力的成功。
第一位是近藤喜文,他导演的电影叫做《侧耳倾听》,那是我比较喜欢的青春爱情故事,如果让我在心中给青春下个定义,那应该是充满着勃勃生机的,要有阳光,有花,有一切积极的美好的事物,爱是不可或缺的,所有当我看到这部电影时,看着那懵懵懂懂的感情将被点破时,心中也充满着幸福感,自行车行驶在被绿荫遮蔽的小径上,她与他,因为爱而共同前行……浪漫的同时又无比真实,好的电影并不编织苦难,一切都是那样自然发生的。
另一位则是米林宏昌,我很喜欢他的《借东西的小人阿里埃蒂》(或者叫做《借物少女艾丽缇》)我很喜欢这种将明未明的感情,无论是第一次见面温柔的注视,雨天的那颗方糖,还有月光下的落泪,都很让我心醉,好的作品我都不大愿意剧透,留给感兴趣的观众自己去发掘吧。
4,细腻丰富的情感和浓浓的人文关怀
前几年《悬崖上的金鱼姬》在影院重映,我陪表妹一起去看,我之前看过一遍,已经知道情节,看的时候就会更多留意那些细节。
其中有一个细节挺打动我的,男主的爸爸是船员,从家里能看到他爸爸的船从海面经过,他和妈妈就经常通过信号灯打信号跟爸爸交流,有一天本来是约好回家吃饭的,然后妈妈做了一桌子菜,爸爸却因为临时有事回不来,妈妈就抢过男主的信号灯,对着爸爸打了一连串的“八嘎,八嘎,八嘎,八嘎……”(这个词在这个语境下很有撒娇的意味)那种浓浓的生活气息马上就出来了。
吉卜力的很多电影中,都有这种比较细腻生动的生活细节,再比如《虞美人盛开的山坡》中,男主回家前要买一个可乐饼带着,配合上动画的画面,真的口水都要流出来,我一直很好奇可乐饼是什么味道的。(这部电影的导演是宫崎吾朗,宫崎骏的儿子)。
而人文关怀,则体现在一些故事背景上,比如《龙猫》的背景来源于两个在森林里遇害的女孩,而《悬崖上的金鱼姬》来源于宫崎骏看到的一则大水淹没了养老院的新闻,故事的原型是悲剧,但在电影中,小女孩有《龙猫》的守护,而老人也在大水的冲刷下恢复健康,这是属于创作者的一份温柔,而宫崎骏也保留了那份不安感,算是一种警醒的作用。
5,想象力
我毫不怀疑我是个充满想象力的人,我也很喜欢充满想象力的作品,但我其实也是有所侧重,我不喜欢凭空创造一个隔离世界的想象力,而是能与现实世界发生联系的想象力,从现实的枝丫上生发出的想象力。
凭空而成的作品让我无法有代入感,比如《魔戒》,我知道作者在设定上很用心,甚至专门创造了一套精灵语,但我其实真的不太关心精灵会说些什么,那些雄奇瑰丽的想象似乎与我无关。
但《哈利波特》感觉就会好一些,可能它的文学价值确实低于魔戒,但我对那个魔法世界却无比向往,它让我看到了现实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有很多孩子曾经在小时候幻想过接受到猫头鹰,可见这份代入感有多强烈。
看宫崎骏的电影,很多都会极有代入感,这里仍以最开始提到的《千与千寻》为例,开头千寻一家要准备搬家,她要面对未知的世界,心里很不安,当他们开着穿越一条漆黑通道,误入神灵居所时,这份不安被具象化了,汤屋的客人形形色色,长得都不太像人,但又拥有人的情感。把面对陌生空间的恐惧表现得很好。
我在大学时,有一段时间跟班上同学去泰国进行教学实习,时间不长,只有七天,虽然大学也开设泰语课程,但我学得相当糟糕,就是完全无法交流的那种,英语虽然也是泰国的官方语言,但大多数人并不会说(主要是学生说得比较多),所以走在街上时,我就会有一种误入陌生空间的恐惧感,我得紧盯着我的同学们和泰国的接待人员,生怕自己走丢了,虽然满大街的泰国人跟我们长得很像,只是肤色略深,但仅因为语言的隔阂,就会生出恐惧感。
我认为好的想象力是对现实的延伸,人无法完全凭空想象出东西,想象应当来源于对现实的感悟与思考,虽然虚构,但仍然拥有直击人心的力量,《哈尔的移动城堡》少女被女巫变成老婆婆,但并没有太过激动,因为她的内心已经被封闭好久,变老反倒更和谐,这里的想象其实就是对现实某种感觉的具象化。
《魔女宅急便》中的小魔女原来有一只会说话的猫,但在中间一段,那只猫变成了一只普通的猫,不能和女主交流了,于是女主开始试着去独立解决一些事情,这是对一个人从依赖到独立的具体表现。沿着想象的脉络,我们最终还是会走入现实之中,但当我们回望时,会觉得这些收获与成长都是不知不觉发生的。
吉卜力动画是造梦的艺术,他们营造了一个个让人充满向往的绚丽世界,我们可以在动画中看到山峦连绵,阳光柔软,飞行器穿过云层,看到更广阔的天空。雨落时会有一个大大的龙猫乘着荷叶伞与你邂逅在车站,天晴时,自行车碾过落叶铺陈的路面。居住的庭院会有小小的生灵在黑夜拜访,海边的小屋会有一盏灯永远为你亮着,她们乘上翻起的海浪与你相拥,她们走出莽苍的密林与你相见,我们与那些坚毅而勇敢的目光,在另一个次元相逢,感受他们的喜怒悲欢,我很希望这些梦能够一直做下去,与那些充满梦想而又温柔的人同行,去寻找我的风之谷,我的移动城堡,我的天空之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