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1、见
前面我们说,见,即对于身心内外所有一切事物的最深层、最本质的认识,且这种认识是在观心修行中通过[观]直接[看见]的。而现在我们还没有[看见],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已经看见的老子,都看见了什么。
老子将他看见的,取名为[道]。八十一章《道德经》就是以[道]为核心来阐述的。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老子在《道经》开篇即说,对于他看见的这个[道],可以表达出来的所有内容,皆不是那个要表达的有着永恒性质的[道]。
首先要补充的是,老子的[看见],并非是用眼睛看到了某个东西,而是在[内观]中以心观心,通过深入的[观]看见的。那么,老子为什么不说看见的是[心],而要另外取一个名字[道]呢。这是因为[心]这个词所涵盖的意义非常广泛,而人们通常所认识的心,不管是肉团心还是意识心,皆不是老子所看见的那个最深的本质,所以老子不得不勉强为之取名曰[道]。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老子接着说,虽然我们可以将之命名为[道],但其实,[道]没有一个永恒的名字。这里的名,不仅仅是名字,也包括名相。即,我们所有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相,没有一个是永恒的道的名相。道的本体是永恒的,但道的名相并不永恒。在无穷多的道的名相中,有两个名相,相对而言是最基本的名相,一个是无,一个是有。如果超越了有无,就来到了超越言说的真相面前,那个真相,就是老子强为之名的[道],在那里,是没有名相的。
无,名万物之始也。无,这个名相,是万物生化的起点。
有,名万物之母也。有,这个名相,是万物生化的本源。
这两句话,说的其实是一个意思,即[道]是[万物]生化的起点和本源。
[无]与[有],是鲜活的[道]生化运动的两面,一隐一显,隐之则无,显之则有。无与有是不断运动相互转化的,无中生有,有灭归无。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无,不是绝对的虚无,无,仅仅是鲜活的道,其生化作用隐而不显的时候看起来是[无]而已,但其实是一种潜在的有。
同样的,有,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实有,有,仅仅是鲜活的道,其生化作用显现出来的时候看起来是[有]而已,但其实这种[有]是要转化为[无]的,因此也可以说,[有],其实是一种潜在的[无]。
而鲜活的道就是这样无中生有,有灭归无,既生生灭灭,又无生无灭。生生灭灭的仅仅是道的生化现象,无生无灭的是道的本体。
所以,如果陷入逻辑思维,在有、无、虚、实、真、假等名相中纠缠不清,而看不到它们的真相其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看似对立,其实却可以相互转化的话,那么,就永远无法见到[道]的真面目。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即恒定、恒久之意,欲,在观心实践中主要指念头、情绪、思想等内心的波动,眇,即微妙。当我们能够进入无念无欲的深度静定之时,心如止水,亦如明镜,以此止水明镜之心,观照止水明镜的状态,这时就可以照见道的微妙。什么样的微妙呢?即万物之始的[无]的那种状态。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那么当念头比较多的时候呢?这个时候就去深入地观察念头生灭的迹象。徼,即边际,边界,引申为征兆。即有念头的时候,就去观察这念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何生?如何灭?结合前文,这里观察的重点是万物之母的[有]生起与息灭的[征兆],即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转化过程。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通过上面的观察,就可以发现,原来[无]和[有]虽然名相有异,即名称和显现均有很大差异,但其实皆同出于[道],都是[道]的不同状态的称谓而已。就像雨、雪、冰、霜、江、河、湖、海,皆是水在不同情境下的称谓而已,而其基本构成皆是水分子,没有差别。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玄,深远,在观心中,即深之又深的静定和观照,不断地进入更深的静定,不断地进行更细微的观照,就可以窥见[道]的无穷微妙,见到[道]的真相。
《道德经》第一章[见]之感悟:
1)道的真相,深藏于我们每个人自己之内,要见到道的真相,不要离开自己的身心向外去寻找;
2)道的真相,离于思虑言说,远离语言概念,离于逻辑思维,只能通过内观的方法,以心观心,去发现道的真相;
3)道,没有固定的名相,连[无]、[有]这两种最基础的概念也依然是道的名相,更遑论其它,在名相中分辨纠缠,是无法认识道的真相的;
4)无欲观妙,有欲观徼,观,是接近道、认识道、观察道、体悟道的根本方法;
5)无欲观妙,专修之妙法也,在静坐观心中应致力于达到无欲,然后观照[无]的微妙;
6)有欲观徼,专修初期,念头较多,这时同样也要让自己静下来,深入地去观察[有]的生灭现象;
7)道,是鲜活的,既不是绝对不变的虚无,也不是绝对不变的实有,道,出有入无,微妙精深,变动不居,显隐自在;
8)道,不是任何一种具体的事物或现象,却是任何一种事物和现象得以显现的本源;
9)道,虽然如此玄妙,却是可以认识和体会的,它就深藏在我们自己之内,我们自己,同样是道的化现,同样是道的一种名相之一。老子已经通过自己的实践看见了道的真面目,并且将道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以及如何才能见到道的方法,全部通过《道德经》告诉了我们,只要我们按照老子的教导认认真真地去做,就一定可以像老子一样,看见道的真相。
10)虽然文字不是道,但通过《道德经》这样的充满道的智慧的文字,却可以发现一条通向道的道路,《道德经》即是一幅寻找道的宝藏的地图,读懂了这幅藏宝图,按照地图的路线去寻找,就一定可以发现真实的宝藏,那可是宇宙间最珍贵最玄妙的宝藏,而这个宝藏就藏在您此时此刻阅读着这些文字的心中。
感恩老子
感恩《道德经》
(待续)
网友评论
期待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