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观《道德经》(1)

作者: 明空如月_QD | 来源:发表于2017-11-20 15:25 被阅读120次

《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1、见

前面我们说,见,即对于身心内外所有一切事物的最深层、最本质的认识,且这种认识是在观心修行中通过[观]直接[看见]的。而现在我们还没有[看见],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已经看见的老子,都看见了什么。

老子将他看见的,取名为[道]。八十一章《道德经》就是以[道]为核心来阐述的。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老子在《道经》开篇即说,对于他看见的这个[道],可以表达出来的所有内容,皆不是那个要表达的有着永恒性质的[道]。

首先要补充的是,老子的[看见],并非是用眼睛看到了某个东西,而是在[内观]中以心观心,通过深入的[观]看见的。那么,老子为什么不说看见的是[心],而要另外取一个名字[道]呢。这是因为[心]这个词所涵盖的意义非常广泛,而人们通常所认识的心,不管是肉团心还是意识心,皆不是老子所看见的那个最深的本质,所以老子不得不勉强为之取名曰[道]。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老子接着说,虽然我们可以将之命名为[道],但其实,[道]没有一个永恒的名字。这里的名,不仅仅是名字,也包括名相。即,我们所有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相,没有一个是永恒的道的名相。道的本体是永恒的,但道的名相并不永恒。在无穷多的道的名相中,有两个名相,相对而言是最基本的名相,一个是无,一个是有。如果超越了有无,就来到了超越言说的真相面前,那个真相,就是老子强为之名的[道],在那里,是没有名相的。

无,名万物之始也。无,这个名相,是万物生化的起点。

有,名万物之母也。有,这个名相,是万物生化的本源。

这两句话,说的其实是一个意思,即[道]是[万物]生化的起点和本源。

[无]与[有],是鲜活的[道]生化运动的两面,一隐一显,隐之则无,显之则有。无与有是不断运动相互转化的,无中生有,有灭归无。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无,不是绝对的虚无,无,仅仅是鲜活的道,其生化作用隐而不显的时候看起来是[无]而已,但其实是一种潜在的有。

同样的,有,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实有,有,仅仅是鲜活的道,其生化作用显现出来的时候看起来是[有]而已,但其实这种[有]是要转化为[无]的,因此也可以说,[有],其实是一种潜在的[无]。

而鲜活的道就是这样无中生有,有灭归无,既生生灭灭,又无生无灭。生生灭灭的仅仅是道的生化现象,无生无灭的是道的本体。

所以,如果陷入逻辑思维,在有、无、虚、实、真、假等名相中纠缠不清,而看不到它们的真相其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看似对立,其实却可以相互转化的话,那么,就永远无法见到[道]的真面目。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即恒定、恒久之意,欲,在观心实践中主要指念头、情绪、思想等内心的波动,眇,即微妙。当我们能够进入无念无欲的深度静定之时,心如止水,亦如明镜,以此止水明镜之心,观照止水明镜的状态,这时就可以照见道的微妙。什么样的微妙呢?即万物之始的[无]的那种状态。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那么当念头比较多的时候呢?这个时候就去深入地观察念头生灭的迹象。徼,即边际,边界,引申为征兆。即有念头的时候,就去观察这念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何生?如何灭?结合前文,这里观察的重点是万物之母的[有]生起与息灭的[征兆],即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转化过程。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通过上面的观察,就可以发现,原来[无]和[有]虽然名相有异,即名称和显现均有很大差异,但其实皆同出于[道],都是[道]的不同状态的称谓而已。就像雨、雪、冰、霜、江、河、湖、海,皆是水在不同情境下的称谓而已,而其基本构成皆是水分子,没有差别。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玄,深远,在观心中,即深之又深的静定和观照,不断地进入更深的静定,不断地进行更细微的观照,就可以窥见[道]的无穷微妙,见到[道]的真相。

《道德经》第一章[见]之感悟:

1)道的真相,深藏于我们每个人自己之内,要见到道的真相,不要离开自己的身心向外去寻找;

2)道的真相,离于思虑言说,远离语言概念,离于逻辑思维,只能通过内观的方法,以心观心,去发现道的真相;

3)道,没有固定的名相,连[无]、[有]这两种最基础的概念也依然是道的名相,更遑论其它,在名相中分辨纠缠,是无法认识道的真相的;

4)无欲观妙,有欲观徼,观,是接近道、认识道、观察道、体悟道的根本方法;

5)无欲观妙,专修之妙法也,在静坐观心中应致力于达到无欲,然后观照[无]的微妙;

6)有欲观徼,专修初期,念头较多,这时同样也要让自己静下来,深入地去观察[有]的生灭现象;

7)道,是鲜活的,既不是绝对不变的虚无,也不是绝对不变的实有,道,出有入无,微妙精深,变动不居,显隐自在;

8)道,不是任何一种具体的事物或现象,却是任何一种事物和现象得以显现的本源;

9)道,虽然如此玄妙,却是可以认识和体会的,它就深藏在我们自己之内,我们自己,同样是道的化现,同样是道的一种名相之一。老子已经通过自己的实践看见了道的真面目,并且将道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以及如何才能见到道的方法,全部通过《道德经》告诉了我们,只要我们按照老子的教导认认真真地去做,就一定可以像老子一样,看见道的真相。

10)虽然文字不是道,但通过《道德经》这样的充满道的智慧的文字,却可以发现一条通向道的道路,《道德经》即是一幅寻找道的宝藏的地图,读懂了这幅藏宝图,按照地图的路线去寻找,就一定可以发现真实的宝藏,那可是宇宙间最珍贵最玄妙的宝藏,而这个宝藏就藏在您此时此刻阅读着这些文字的心中。

感恩老子

感恩《道德经》

(待续)

相关文章

  • 心观《道德经》(1)

    《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

  • 平凡之路

    子曰:“四十而不惑”。以身观身,以心观心,诚不虚言。 《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

  • 心观《道德经》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原文]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

  • 858 | 静守时光:愈是艰难处,愈是修心时。【2020.1

    图、文/越享生活馆 Part1 关键词:沉默、提升、成熟 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知妄穷而真独露。道德经,王阳明心...

  • 全息观之“以心观心,以心观物,以物观物,以物观心”之悟

    林汉扬 写于 2017-10-31 全息观之“以心观物,以物观心”之悟! 在《道德经》四十七章中说:“不出户,知天...

  • 【道德经】什么是道德经?(附原文1-9章和诗词)

    【道德经】什么是道德经?(附原文1-9章和诗词) 文/林海 什么是道德经? 人生哲学问心扉,言尽三观价值...

  • 心观《道德经》(18)

    《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

  • 心观《道德经》(33)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原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

  • 心观《道德经》(22)

    《道德经》第二十章 [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

  • 心观《道德经》(27)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

网友评论

  • 5c614962630b:你非要用你那一套东西观道吗?
    5c614962630b:@明空如月 你的每一个字我都认真读过了。这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主义,真理只有一个,古今中外皆通。你心里一团小我,如何能贯通?
    明空如月_QD:@明空如月 看来虽然观心多年,但仍被一句评论带动而生出诸多妄念,这也说明自己的确还差得太远,在此特别向前辈表示感谢🌹🌹🌹🙏🙏🙏
    明空如月_QD:@不动心斋 资本主义有资本主义的世界观和活法,社会主义有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活法,虽然差异很大,但也不妨碍合作交流。历史上以各种角度解读道德经的人有很多,有求仙的,有问道的,有治国的,有经商的,有经济的,有政治的,有哲学的,有文化的,还有数学、物理、计算机的……无穷无尽,以观心的角度来解读也只是这无穷多的解读方式中的一种而已。现代的文明发展也早已越过了各种文字狱的时代,在不违背国家法律和道德人伦的前提下,人们也有表达自己观点的自由,再说我也实在没有其它爱好了,也就是读读书然后胡思乱想涂鸦几句,难道阁下连我这点小小的爱好也要剥夺吗?世界上最难统一的就是人的思想和观点,最近在微信朋友圈经常看到一句话,如果人没有了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而我发现自己已经快成一条咸鱼了,唯一让自己觉得与咸鱼还有点差别的,就是这些对您来说也许是荒谬无稽的观点和文字了,所以还请您慈悲为怀,不要再和一条说着荒唐梦话的咸鱼过不去了,您说呢?感恩您的慈悲🌹🌹🌹🙏🙏🙏
  • 陶语:从观心的角度来解读老子的《道德经》很独到👍👍👍
    期待下一章
    明空如月_QD:@陶语 🌹🌹🌹🙏🙏🙏
  • 石竹:这个版本是不一样,我去定一本😊
    明空如月_QD:@屿木 🌹🌹🌹😊😊😊

本文标题:心观《道德经》(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ijp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