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絅音jiong,三声,禅衣。穿锦时,上面要罩一件禅衣。君子之道,深藏不露却日益彰显,小人之道,显露无遗却日渐消亡。一个人知道君子之道为己不为人,平淡而深远,简略而有文,温和而理智,知道探究事物背后的原因,探索行为所示的内心,探索从细微到彰显的演变,就可以开始德性的修行了。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于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潜藏再深,终究显露,所以君子要在内心深处下功夫,即所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无恶于志”即“无愧于心”。这是第一层。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屋漏”即古代房中设神明牌位的地方,此指神明。独处之时,也要时时谨慎,无愧于神明,不做事情的时候也有恭敬的态度,不说话的时候也信实无欺。这是第二层。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假”音ge,通“格”,感通的意思。朱熹注:“言进而感格于神明之际,极其诚敬,无有言说而人自化之也。”这是第三层。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于笃恭而天下平。
“不”通“丕”,大的意思。“辟”音bi,诸侯。“刑”通“型”,效法之意。君子的德行彰显,诸侯莫不效法学习,因此君子以其笃实恭敬而平天下。这是第四层。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声”,号令,“色”,容貌。有此德性之人,无需以严厉的声色待人,孔子说,靠声色教育人民,不过是末流。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輶”音you,二声,轻的意思。“伦”,比。德性如羽毛一般,润物细无声,这是第五层。至于第六层,则如上天,“无声无臭”。
朱熹注:“自下学为己慎独之事推而言之,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于无声无臭而后已焉。盖举一篇之要而约言之,其反复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