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的男孩,因为平常的表现好,被老师提拔成了纪律委员。
可孩子干的并不开心,还感觉自己成了夹心饼干。
管的严了,同学就会起哄:你还真把自己当回事儿了,真是拿着鸡毛当令箭,老师都不管,你管什么!
可真要不管吧,纪律乱成一锅粥,那老师肯定也不答应,肯定得挨批评。
孩子由不开心,渐渐发展到烦心,继而是忧心忡忡,压力越来越大。
开始的时候,孩子还有点信心,想着再适应适应可能就好了,可最近这点信心也没有了:妈妈,我是不是不适合当班干部啊?
怎么帮孩子度过难关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这个孩子确实不适合当干部。
孩子才10岁,可以这么早就下结论吗?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朴素的经验主义,是多少年经验的总结,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而且,现代的心理学研究也发现,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在6岁左右基本就确定了,往后很难有较大的调整。
再说一个证据,大家可能知道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很发达,可大家知道他们是从孩子多大的时候开始分流吗?五年级,11岁左右。虽说有少数孩子在长大后可以完成由职业教育到学术教育的转换,但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准确的,他们在学习这件事上确实没有优势。
即使抛开这些证据,单从孩子的情绪和认知来看,也需要暂停孩子的“仕途”了。
孩子为什么会处于“夹心饼干”这种状态?是因为他既看重同学的意见,又在乎老师的态度。这是孩子的内心冲突,是这种冲突让孩子的情绪越来越差。
如果硬要孩子再坚持坚持、再适应适应,那只会让孩子的情绪变得更差,因为这种认知上的冲突是很难改变的,和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你看有的孩子,他可能不守着老师的时候就一块玩,守着老师的时候就扮演起管理者的角色。或者是,他会罔顾同学们的看法,就是严格管理。他们不会有什么冲突,这也是他们性格决定的。
管理者,本质上来说就是处理冲突矛盾的,对某些性格的人来说,由这种冲突矛盾带来的压力是不可能适应的。
子曰:术业有专攻。这个判断如果加上心理学的解释,就是一个人只有让自己的个性和“术业”相匹配,才有可能“有专攻”。
对这个孩子来说,他的“术业”不在管理,不在“仕途”,因为个性不匹配。
那孩子要“专攻”哪个“术业”呢?不知道。这需要孩子去摸索,去尝试。成功了,值得庆贺。失败了,也往最终的目标又迈出了一步。如果用这种思维来看今天,那孩子只不过是在探索自己将来的发展之路。
现在要做的,是让孩子退下来,是要帮助孩子调整好退下来的认知与心态。
上台容易下台难,妈妈要小心为之。
蓬勃育儿社,应对有方,育儿不愁!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或喜马拉雅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