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之人的生活状态
本文摘录自 《庄子諵譁》
【而况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
这更进一步了,前面说一个有勇气的人,已经了不起了,那是要有定力才行,在千军万马中,无所顾忌。凡是想成功的人,都要有这个决心,也要有这个定力。但是比人世间成功的人更伟大的,就是修道的人;因为修道的成果是“官天地”,官就是管,天地宇宙在他的手里,受他的掌握,而他并不受宇宙物理的法则所左右。“府万物”,“府”就是包罗的意思,是一个宫府,什么东西都可以放得进去。就像大房子,什么东西都可以容纳。“府万物”就是容纳了万物。我们普通人,只有被万物所左右,被天地的法则所管束,而这个修道的人,到了那个境界,了了生死,反过来管领了天地,容纳了万物。
“直寓六骸”,六骸是庄子所提出来的,等于佛法所说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整个的身体。庄子所讲的六骸是头尾,及两手两足四肢。他说,人到了“直寓六骸”这个境界,这个身体,自己并不当成身体了。这个“寓”字要特别注意,我们普通人,每天情绪好不好,精神好不好,都受这个身体支配。有道的人不受身体支配,这个身体,等于是个空壳,是租来用的房子,是个寄寓的地方,不是真正需要的;所以把身体看得轻松。
“象耳目”,眼睛耳朵,看东西听声音,只是象征性地用一用,不会被眼睛或耳朵骗了。我们普通一个人,并没有达到这个修养,所以被眼睛骗,被耳朵骗;譬如看到这个人,态度对我不好,心里头就生气了。对于有道之士而言,别人态度再不好,也只觉得自己在看电视,这个家伙怎么演成这个样子!好讨厌,好难看,看了哈哈一笑,耳目不被声色所左右。所以说,“象耳目”是形容有道的人的外形。
“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得道的人,智慧当然高得很,没有任何一点不知道,学问自然就渊博,就高了。但是,他为什么有那么高的智慧?那么高的学问?答案是,他只有一个东西,就是庄子现在提出来的,只有“一知”。这一知就是觉悟,普通叫做悟道;这一知,就是生命中本有的智慧,佛学上叫做根本智。一个人得了根本的这一个智慧后,宇宙万有一切的学问,一切的事理,都明白了。
所以修道人“一知之所知”,他得了根本智以后,这“之所知”,是讲差别智,这个根本智得到了以后,宇宙万有的一切学问都明白,差别智都有了,差别智也叫做一切智。所以“而心未尝死者乎”!他心里头了了生死,永远没有死,不生不灭,永远常在的,永远是活着的;就算是这个肉体死了,他也没有死。他说,一个人修养到这个程度,了了生死,就是有道之士。
【彼且择日而登假(遐),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
有道的人活在世界上,是游戏三昧,是在玩的;等到有一天他选定了日子,就“登假”了。“假”就是遐,就是很空很远,向上升华了;所以有道之士,到死的时候,叫做“登遐”。在古代的文化,当帝王领袖死了,或者是父母去世,后代的不忍心讲他是死了,就说登遐。这个典故出在《曲礼》,庄子这里引用。这个假同遐通用的,后世都用遐,“登遐”就是升仙了,成仙了。这种有道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等到有一天,他不愿意玩了,就登遐升华而去。“人则从是也”,一般人所看到的只是他走了,不在这个人世间罢了。
“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这种人,哪里会把人生这些境界、物理世界放在心里!他理都不理,看都不看。这一段,孔子说明王骀这个人,两个脚没有了,可是在鲁国影响之大,跟他的人,崇拜他的人,比崇拜孔子的人还多。所以有人问孔子,这个人有什么本事?孔子说,他一点本事都没有,就是得了道,了了生死;孔子说,连我都快要去拜门了,何况你们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