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今日是春分,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春分到,春天就过了一半。我心里一惊,感觉春天还未到,怎么就过了一半了呢?也许是淮安春天特别短的缘故。天气越来越暖,草木开始吐绿。记得小时候,一到春分,母亲总会唠叨:“春分到,野菜鲜,填饱肚子一口鲜!”
我的故乡洪泽湖北岸,春天来得晚些,立春后一直乍暖还寒。直到春分,春天才真正有了春天的样子。
春天把温暖和绿色带到人间,众多的时令鲜蔬也随之而来,在人们跳动的味蕾上,演绎着别致的春天。春上舌尖,荠菜和香椿不可或缺。
荠菜,荠菜又名护生草、地菜、小鸡草、地米菜等,嗅着春天的气息而来。母亲说:“野菜里面最好吃的是荠菜,今儿咱们吃荠菜馅饺子!”宋代词人辛弃疾有词云:“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元代杨载有诗云:“城雪初消荠菜生,此是春来第一声。”九十一岁的母亲已经没有能力再去做各种野菜美食了,今天只到晚上八点都没有吃一点东西。我只能一边写文一边祈祷她赶快吃点东西就没事了。
在原野,在河畔,在果园边,清灵灵、绿油油的荠菜,密密麻麻一大片一大片的。开花的荠菜太老,不宜食用,首选那些个儿大无花的,叶子肥硕而丰满,又很鲜嫩。我用一把很小的铲子轻轻一挖,一整棵荠菜就出来了,抖一下根部的土,放在一旁。一会儿工夫,便可以挖一大堆。春分时节,我通过挖荠菜与泥土交流着荠菜的奥秘,感受春分时节采挖野菜的那份快乐。
挖回家,择好,洗净,晾干。凉拌的荠菜,做法最简单。把荠菜在开水里焯一下,加上适量调料搅拌均匀就可以吃了。这种吃法能最大限度保留着野菜的原汁原味。荠菜还可以清炒,或做成饺子、包子,那特有的清香扑鼻而来,吃在嘴里,口齿生香,留在胃里,妥帖踏实。这是一种来自春天里和泥土深处的纯粹味道。我最爱吃母亲包的荠菜馅饺子,咬一口觉得春天的滋味都在嘴巴里绽开了。
香椿是春天的又一种美味。香椿又名椿木巅,系香椿树长出的嫩芽,被称为“树上蔬菜”。香椿树并不太好看,树皮黝黑粗糙,可它的叶子却美得迷人。香椿一般在清明前发芽,谷雨前后就可采摘顶芽。在高大的枝丫上,新生的叶芽嫩绿中透着紫红,散发出一股类似兰花的幽幽香味。香椿叶厚芽嫩,绿叶红边,香味浓郁。香椿营养丰富,食来风味独特,具有一定的食疗作用,我尤其爱吃。
食用香椿也有讲究。香椿中亚硝酸盐含量较高,所以吃时要选嫩芽,吃前须焯烫。清代赵翼诗曰:“可怜一样庭前树,嫩是香椿老臭椿。”说明香椿老了不能吃。“门前一树椿,春菜不担心。”那时,母亲在门前载有两棵香椿树,每到春天香椿发芽时,门口都弥漫着香椿的芳香。
小时候采摘香椿的情形,仿佛还在眼前。在腰间系根细绳,双手双脚抱住香椿树干敏捷地爬到树顶找地方坐稳,树下的母亲把一根竹竿和篮子系好,我晃晃悠悠地拉上去,便开始采摘诱人的香椿。一会工夫,就能采到满满的一篮。把盛满香椿的篮子吊下去,看到母亲的脸上溢满笑意。母亲把采摘下来的香椿,用清水洗涮,耐心地去掉所含的亚硝酸盐,再放到温开水里去焯烫。母亲常做的当然是香椿炒鸡蛋,把香椿切碎,放入适量食盐,打两个鸡蛋一起搅拌,而后倒入微热的油锅中,“哧啦”一声蛋液迅速摊开,凝结,经过微火煎制,金黄翻面,盛入浅盘,一盘香椿鸡蛋就做好了,你会体会到“香椿炒鸡蛋,鱼肉都不换”的经典名言。香椿还可以做香椿饼,以香椿做馅,用粗面卷裹,层层叠叠,放入笼中蒸熟。香椿炒竹笋、香椿拌豆腐,都是母亲的拿手菜。
我们对荠菜和香椿等野菜的感情,除了味蕾上难以割舍之外,更多是心里的惦念。人的味蕾形成之后,很难改变,正如人的性格一旦形成也很难改变一样。人岁数越大,越想念故乡,越喜欢吃健康的菜肴,采摘野菜快乐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夜里十二点的时候,姐姐发来微信,告知,母亲吃了点芝麻糊喝了一盒牛奶,我担惊受怕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