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妈妈的困惑:
女儿从一个县级初中考到省级前三的名校高中,在众多的学霸中,不能出类拔萃,落差极大。在班上也没有受到老师的格外关注,初中那真是老师校长都夸着过的。高一一个学期下来,好像打了败仗一样,整个假期仍无法进入学习。
孩子感到学习压力很大,没动力没目标,和初中勤奋爱学、力争上游的她判若两人,经常听着网课偷偷上QQ 和朋友聊天,诉说自己的苦闷,说害怕自己抑郁,害怕自己心理有问题。
我为此大发雷霆了几次,也吵她了好几次,但都不起什么作用。
孩子想回到我们的县城上高中,想天天可以回到家里,不想住校。
这可怎么办呢?
从实际的咨询经验来看,这类被老师夸着长大的孩子确是咨询的主体之一。
不是说老师不能夸,而是这类孩子生活太顺利了,表现太优秀了,这种十几年如一日的一帆风顺会让他们的心理素质变得“虚胖”,变得缺乏韧劲。
一旦环境发生变化,比如小升初、初升高,晚一点的可以推迟到考大学或者就业;
一旦这种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他们心理感受上的落差,比如由原来老师关注的中心到现在的边缘化,由原来被老师捧在手心里到现在被扔在了地上;
一旦这种环境的变化导致他们的实际能力相对落后了,比如由原来在学习上的轻松应对到现在的苦苦追赶;
孩子的信心就会坍塌,就容易出现各种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你看这个孩子,有县级初中到省级高中,由“学霸”到“学渣”,由老师手心里的宝贝到现在的普通一员,这种巨大的变化与落差谁又能受得了呢?
如果父母对“心理”这个东西没有基本的了解,一般是不会理解与接受孩子这种巨大变化的,就像这个妈妈,父母总会一厢情愿的认为:现在条件这么好你怎么就不知道珍惜呢?原来的你那么优秀,现在你只要肯努力是一样可以做到的呀!
其实,孩子又何尝想过这种“不如人”的日子呢?只是她力不从心了。
我们普通人的自信都是建立在一连串的成功的信息反馈上。比如这个孩子,她初中的信心来源于:
1、考试总是名列前茅,甚至总是第一,这种群体比较的胜利会带给孩子一种模糊的认识——我是最棒的,我就是那只鸡群里的那只鹤。
2、总能得到老师甚至是校长的夸奖,这就是得到了环境中最权威的人的认可——他们也认为我是最棒的。并且,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
3、于是,孩子就对自己有了信心——我有能力考第一!而每次的第一又加强了她的自信。
4、或者也可以说,孩子从此就有了一种害怕失败的恐惧——我必须保住目前的地位,考不了第一我就完了!这也是孩子“初中勤奋爱学、力争上游的”核心动力来源。
上了高中之后,等于是“鸡群”重组了,成了“鹤群”了,谁高谁低又要靠真本事来决定了。
那导致这个孩子信心坍塌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是哪一个呢?
很难说。
首先是,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有些孩子本身就心存恐惧,尤其是这种由小地方到了大地方的,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腰可能不自然的就弯了。
其次是,原本熟悉的同学的仰慕与老师的夸奖都不见踪影了,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其他同学的落落大方、夸夸其谈,也可能是老师陌生的、怀疑的目光,这些变化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冲击。
再次是,高中的课业难度很可能让孩子有了吃力感,住校的生活也可能让孩子很不适应。
最后,“砍中孩子的第一刀”则可能是第一次的“模拟考试”,当残酷的分数与排名摆在面前的时候,孩子那颗幼小的心灵就被压垮了。
面对环境的巨大变化,谁也不敢吹牛,就是我们成年人,也一样需要一个漫长的适应期,也一样可能被环境的变化击垮。所以,当孩子转学、升学、搬家、出国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多加小心,一定要尽全力的帮助孩子度过新环境的适应期。
我当年可能是第一批来城市借读的孩子,虽说那时候的城市也不咋样。但我父亲的英明之处在于,他让我在农村先上了一年小学,然后到了城市再从一年级开始。
为什么要这样?那时候父亲的考虑是城市的学习进度快、难度大,这样提前学习一点到时候能跟的上。
如果用今天的理论来解释,那就是一个人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有了“能力”才能考高分,才能获得老师的认可,才能建立自信。
所以,如果是我的孩子,我会慎重的选择让孩子回到县城,或者是休学一年。
目的是什么?
首先是让孩子疗伤,让她从目前的恐惧、自我怀疑、自卑的情绪中脱离出来。
然后,要帮孩子增长能力,重建自信。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育儿信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