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开学伊始,发现“借读”竟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每个班总有一两个学生是从外校来借读的,也总有一两个本校学生去外校借读。
“借读”这件事今年被发酵得如此厉害,原因之一是有人被告了:某校今年的文科状元在拿到名校通知书后,在本村大摆宴席,同样在某校上学的学生看到后,给市局省局告状,说从没有看到状元在某校学习过一天。
为什么往年借读生没有被告的,今年就被告了呢?因为今年的借读生上了名校,用上了阳光教育的名校定向录取名额。当年中考成绩出来后,这个孩子选择报了县级高中,本地农村户口又是本县高中学籍,在本校学习两年以上就可以享受国家阳光教育的名校升学政策。这个孩子背后一定有人深通这一政策,虽然高分,但也选择了县高中,然后又找关系花钱去省高中借读,三年后,果然成功走了名校。
其实,“借读”现象已存在多年,只是今年格外耀眼,挑动人心。因为,以前的“借读”现象多发生在差学生群体,孩子考不上好高中,家长怕孩子在没有升学率的高中或者职中里学坏了,就花钱托关系把孩子塞进学风严谨的高中里。塞个学生进班级,对于校领导而言,太小事一桩。心里最不痛快的只有班主任,因为这类孩子大半成绩不好跟不上课,坏毛病还特多,“一只老鼠坏一锅汤”,给班级管理带来很多麻烦。
近两三年,县教育局为留住优秀生源,推出了一些强制措施,比如初中外出念书的,高中不得返回县高中读书,但依然有大量有钱的家长送孩子去市私立学校读书,无论农村户口还是城镇户口。以我看到的大部分案例,“借读”的高考结果其实和孩子升入高中的成绩排名差不多,简单说,该考多少还考多少,但经济实力雄厚或者关系硬核的家长们还是会选择让孩子到更好口碑的高中“借读”。但这毕竟还是极少数的人,一个年级也没有几个。
今年,“借读”状元吃的政策红利让“借读”成为一个话题现象。这事告到省里的结果是:状元正常上大学(这是肯定的,毕竟这是孩子自己辛辛苦苦考上的),全县人民终于真正明白了县级高中学籍的重大意义。尽管能成为状元的人凤毛麟角,但每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的底心里总认为自己的孩子也必有此种潜质。于是,今年开学伊始,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班主任们被告知“上面政策不允许借读”,每个班却总有一两个孩子出去“借读”或者进来“借读”。办法是什么呢?请长期假。只能说,总有神通广大的人。
开学伊始,这少数人的“借读”之路究竟该何去何从?
其实,一直吃“借读”红利的人究竟是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