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读

作者: 向日葵2024 | 来源:发表于2024-08-24 11:05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开学伊始,发现“借读”竟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每个班总有一两个学生是从外校来借读的,也总有一两个本校学生去外校借读。

“借读”这件事今年被发酵得如此厉害,原因之一是有人被告了:某校今年的文科状元在拿到名校通知书后,在本村大摆宴席,同样在某校上学的学生看到后,给市局省局告状,说从没有看到状元在某校学习过一天。

为什么往年借读生没有被告的,今年就被告了呢?因为今年的借读生上了名校,用上了阳光教育的名校定向录取名额。当年中考成绩出来后,这个孩子选择报了县级高中,本地农村户口又是本县高中学籍,在本校学习两年以上就可以享受国家阳光教育的名校升学政策。这个孩子背后一定有人深通这一政策,虽然高分,但也选择了县高中,然后又找关系花钱去省高中借读,三年后,果然成功走了名校。

其实,“借读”现象已存在多年,只是今年格外耀眼,挑动人心。因为,以前的“借读”现象多发生在差学生群体,孩子考不上好高中,家长怕孩子在没有升学率的高中或者职中里学坏了,就花钱托关系把孩子塞进学风严谨的高中里。塞个学生进班级,对于校领导而言,太小事一桩。心里最不痛快的只有班主任,因为这类孩子大半成绩不好跟不上课,坏毛病还特多,“一只老鼠坏一锅汤”,给班级管理带来很多麻烦。

近两三年,县教育局为留住优秀生源,推出了一些强制措施,比如初中外出念书的,高中不得返回县高中读书,但依然有大量有钱的家长送孩子去市私立学校读书,无论农村户口还是城镇户口。以我看到的大部分案例,“借读”的高考结果其实和孩子升入高中的成绩排名差不多,简单说,该考多少还考多少,但经济实力雄厚或者关系硬核的家长们还是会选择让孩子到更好口碑的高中“借读”。但这毕竟还是极少数的人,一个年级也没有几个。

今年,“借读”状元吃的政策红利让“借读”成为一个话题现象。这事告到省里的结果是:状元正常上大学(这是肯定的,毕竟这是孩子自己辛辛苦苦考上的),全县人民终于真正明白了县级高中学籍的重大意义。尽管能成为状元的人凤毛麟角,但每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的底心里总认为自己的孩子也必有此种潜质。于是,今年开学伊始,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班主任们被告知“上面政策不允许借读”,每个班却总有一两个孩子出去“借读”或者进来“借读”。办法是什么呢?请长期假。只能说,总有神通广大的人。

开学伊始,这少数人的“借读”之路究竟该何去何从?

其实,一直吃“借读”红利的人究竟是谁?

相关文章

  • 《借读》及互动

    城里黉门次第开,而今非为纳英才。半推半就虚招过,跨校只需钱搭来。 【互动】 岩容樵貌 学校犹如足下鞋,适合自己方能...

  • 【20190620】“借读荟”书单

    书非借不能读也 自有: 借出《三十六计》雅瑟 《孙子兵法》 《家族财富—保障及传承》王芳 他借: 《人生效率手册》...

  • 抉择很难

    多方打听跟儿子此种情况类似的往届学生,详细咨询孩子借读与不借读之间的区别,褒贬不一,权衡利弊,真的有点无法...

  • 普高取消借读生?一刀切背后的无奈与辛酸

    文 | 栩衡宝宝 01 借读,不过是给自己一个机会,让自己变得更好 古时有孟母三迁,今朝有普高借读,古往今来,教育...

  • 憩园

    读完《憩园》,这学期便是读了先生六部作品了,说起来也凑巧,从起初有目的性的借读《激流三部曲》,到后来只是单纯想借读...

  • 以我之眼,借读土豆

    土豆,学名马铃薯。至于什么时候传入中国或是什么时候被人民搬上餐桌、入驻厨房我切不深究,只说说我眼中的土豆。...

  • 借读会是高一高二学生的提分稻草吗?

    借读这个词语应该是在10年前左右属于热词,特别是在初中高中家长圈里。后来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借读这个词语也慢慢的消...

  • 一段借读经历

    我一直觉得自己从小到大都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对那段异地的求学经历从未自然地想起,仿佛那是一段别人的经历,只有在...

  • 烦烦烦

    真烦人,借读生太多,还老扣分!!!!啊啊啊!!!气死啦 这个班主任放的太憋屈了

  • 专科的我是怎么样考上五院四系的法律硕士-记我的2017-2019

    保! 证! 干! 货! ^ _ ^2019年西法大上岸,本人基础极差,初二以后没有学习,高中去临市借读,高考单招进...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借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pwg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