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大吴寺

作者: 泗四坊方 | 来源:发表于2019-08-09 22:20 被阅读72次

    昨晚接群友信息:一九九八年大吴寺出山致富路、二OO四年大吴寺重建,两件重大事件如没有编写,希望我尽快上去。我一猜这肯定与关帝庙徐师太相关。

    修葺一新的大吴寺

    早晨七点已到槎水关帝庙。庙中一位广东籍僧人正在整理藕白色的鲜花,二位广东籍女信士一位正在洗衣,一位端来稀饭准备喂徐师太。徐师太倦缩于板床,床沿挂着水袋,说话语气短促,正与病魔抗争。见此情景,我不忍多问,随与整理鲜花的僧人说起大吴寺的故事。他也觉得新奇,我就转发两篇文字与他。正说间,女信士提议趁凉上吴寺。原来收到快件,定好今天到新装修好大吴寺布置室内挂帘布幔。于是我也一道替他们顺带大米、布幔等物。

    这是第三次上大吴寺。我于半路停留,再寻莲花石。沿着林荫古道赶至莲花石,一缕强光照射于石壁,摄下一景并转发大吴寺老家交流群。

    待我进入寺中,前后上来三辆车,皆是大吴寺乡亲。我推介下自已,大家皆知是群中写传说的人,立马缩短了距离,就像久别的亲人那般亲切。

    三上大吴寺

    行动不便的张立华老人由女儿及女婿徐松苗搀扶坐于寺中前厅,我移小凳就近张老,向他打听两次修路及殿宇恢复的详细过程。

    徐松苗告诉我,九十年代,我与同时的人,正月走腊月归,像候鸟一样,在外辛勤打工,到年边时买些烟酒年货,还要请人代为肩挑,深感十几里徒峭的山路急待通车,这就是修路的初衷。经他点火,才有以徐礼堂为首,张立华、徐礼权、杨克勤等人协助,全体大吴寺人经千辛万苦终于打开致富之路。

    谈到这里,前厅十几位乡亲,非常敬佩徐礼堂的魄力和恒心。谈到大吴寺殿宇重建,大家又一次赞誉徐礼堂及关帝庙的徐太师。寻着这条线索,我又获得新的第一手素材,颇感今天机缘巧合。

    2017年10月,一上大吴寺;2018年6月,二上大吴寺。两次仅接触杨高潮一人。两年来所写故事一半是我祖父言传,一半是在山下不同的地方讨教所获。

    攀谈中松苗打开图片,言及公孙寨远景规划,我依言下山至皂河村部寻问未果。又至槎水镇文广站、政府有关方面打听仍然不知其情。在油坊街又遇徐松苗知资料在某公司处。又闻,去年开挖硬化路面时,于寺旁挖出一方古碑。

    徐家高老屋

    上午还早,顺便前往徐家高老屋探望停留一个多小时,折返庆丰土菜馆,群中杨国志添加微信,又于他家趣谈一个多小时。下午三点折返关帝庙,抄下民国十五年建桥碑文:“潜山县第七区槎水畈关圣大会七班人等”为标题的建桥历史:关帝圣庙,历有古河环绕,汇一畈九冲之众派,系南来北往之要津,曾架长木以接济,迭被洪水之冲残……后列募捐名单。

    再问庙中广东籍女信士,言及徐师太,早上、中午米粒未进,观师太不间断痛苦呻吟,我蹲下身简约说明此行目的,太师辗转翻身,轻声说:“头到大吴寺,脚在三渡河,谁人能得到,三千八稻箩……”

    望着为恢复大吴寺殿宇而呕心沥血的老人,我收住了要问的话题。伺候师太的信士每次喂水,先把水滴于自己手背,扶起老人又不停地抚摩着她的背部,一次只喂得浅浅的一匙水。洗衣换衫、帮助大小便不厌其烦。回来后我与别人谈起此事,皆说就是自己的子女也没有这般体贴入微。

    回想中午徐松苗告诉我,寺外新获古碑,来一次不容易,于是再上大吴寺。抵达寺中已四点多些,大殿内堂与上午大不相同,六位师傅把金黄色的挂幔布置一新,真的是:人要衣妆,佛要金妆。

    我用纸杯装些水,擦拭碑文,用纸笔抄下近千字的古文。此“重修大吴寺碑记”镌刻于康熙六十一年,记载日本僧人曾于寺留迹,这方碑文,正好印证《潜山县志》中一段文字。

    离开大吴寺,于皂河公路边造访张平同志,与他又像有讲不完的话题,也只捡重要的事交换了意见。待我回家已是六点多。

    三上大吴寺,收获满满。先概述于此,欲知详情,分篇交待于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上大吴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sbk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