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雪漠智慧课程》第871-880页
【修与不修时。皆当做主人。不管看起来是不是在修行,你都是自己心灵的主人。】
【全心当下物,自然似发愣。全心全意地关注当下的事物,自然而然地安住在一种安宁的境界中,外人看来,你就像在发愣。古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中有人这样,他整天都在“发愣”,一直保持着大眼瞪天的状态。其实,这不是发愣,因为这种状态中有警觉。】
【真正的发愣是脑子抛锚了,啥都不想,啥也不知道。真心的状态不是这样,它虽然也无念,但有觉知,也就是在发愣的状态中有警觉。老祖宗传下的一种训练,就是在感知真心的时候持一口气,进入发愣的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中生起警觉。】
【愣中有大愣,警觉生光明。这种看似发愣但有觉知的状态,就是大愣,它不同于走神,也不同于发呆,你在这种状态中观照自己的种种动作,时刻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这就是警觉。警觉就是观照。你要一边做事,一边观照自己。就算出现了念头,你也不要管它,像局外人一样看着它,知道自己在观照什么。如果有观想的对象,也要知道自己在观想什么,同时还要放松。但你不能一松到底,要在放松的同时有所警觉,时刻走在中道上。】
【当然,你不可能一开始就做到这一点,可你要知道方向,知道自己该这样做,一旦偏离中道了,就调整自己,及时地回到中道上,在一次又一次的偏离中寻找适度的那个“度”。慢慢地,你的警觉和放松就会合二为一。】
【永远要记住,没有警觉的观照不是观照,过于紧张的观照也不是观照。】
【我们仍然以喝茶为例解释一下:喝茶的时候,要将所有身心都融入这个行为,眼睛看着茶色,鼻子闻着茶香,舌头品着茶味,手掌感受茶水的温度,喉咙体会茶水的流动.......你时刻用真心——这颗心就像第三只眼睛,它不在喝茶的行为之中,而是在喝茶的行为之外——观照着喝茶这个行为,观照着喝茶时的自己,把红尘中的一切都忘掉,把一切是非纠结都放下,把自己的命运也放下。在这种境界中,你的灵魂会得到自由,你的心能安定下来,你会活得非常自在。】
【即使平时工作很忙,你也可以这样训练,但你不用喝茶,你可以把喝茶替换成任何行为——你的工作内容是什么,你就做什么,然后像全身心地喝茶那样全身心地工作,品味工作带给你的一切,品味工作时的自己本身,品味那种安宁祥和的境界。】
【八十四大成就者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他们平时实在太忙,腾不出任何禅修的时间,老师就教他们将禅修和工作融为一体。比如说,有个裁缝很穷,他不得不夜以继日地工作,老师就教他如何专注于裁缝本身,如何生起本体智慧,如果用这个智慧来观照自己的行为。】
【工作的行为和观照工作行为的行为,不是相继出现的,而必须是同时出现的,这就是正念,也叫止观双运。】
【如果你实在静不下来,融不进去,怎么办?祈请,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祈请——当你与祈请的对象合二为一,你就是他,他就是你时,你不用着意地祈请,因为你本来就在那种状态之中,但这时你已经到达目的地了,在此之前,你必须祈请——也可以念诵咒子。】
【如果不诵祈请对象的心咒,你就要用倾听声音来保持祈请。听谁的声音?听你的祈请对象的声音——记住,你祈请的对象一定要比你伟大,你也要全心全意地相信他比你伟大——不是聆听具体的语言或声音,而是一种无声之声。你也可以将一切声音都观想成他的声音,然后带着一种从心而发的敬畏心去倾听,这时,你就会进入那种境界。】
【所以,要把眼前的一切——包括你的工作和生活本身——都与你的信仰对象融为一体。能做到这一点时,你就真正地进入了密乘。当然,你可以不是密乘的行者,甚至不是名相意义上的佛教徒,但你仍然在真正意义上进入了密乘,因为你的训练符合密乘的训练原理。】
【密乘认为,你眼前的一切都是上师本尊的化现,包括风鸟雷鸣等,因为你对眼前一切的关注,便有了信仰层面的意义。这时,你就可以通过专注于眼前的事物,实现与信仰对象的相应。】
【过去,人们可能不知道为什么祈请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现在量子力学有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它从量子运动的角度为我们解释了这个原理,也证明了祈请的科学性。实际上,不要说人与人之间可以建立联系、彼此影响了,人的思维和物体之间也可以建立联系、互相影响,因此才有了人们所说的那些特异功能。当然,我们不讨论这方面的话题,我们只关注心和行为的智慧训练。】
【要知道,当你和祈请对象真正地建立联系,实现心的相应时,你进入的状态中同样是没有轮回和涅槃,也没有二元对立的,这本身就是解脱境界。所以,在传统训练中,祈请是最重要的,比观照更加重要——当然,祈请之心也属于观照——只有观照,可能是禅宗,但一有祈请,就变成密乘了。密乘的所有训练都不离祈请,不离聆听的状态,做任何事情——包括行住坐卧中的各种行为——时,你都要完全专注于当下的行为,同时生起一份祈请之心。能做到这一点,你就训练到点子上了。】
【虔信瑜伽有一个训练要诀是“祈请复聆听,安住光明心”,其中,“祈请复聆听”就是在祈请和聆听的状态中与你的信仰对象——也就是比你伟大的存在——建立联系。这时,你的脑波发射到他的所在,被他接收,他也通过这个信息网络向你输送信息,让你在联网状态中进入他的境界。你在这种境界中专注地做事,让做事和祈请合二为一,自然而然地保持一份警觉之心,不离对自己的观察,这就是最好的训练。】
【借以观实相,不逐念头行。无明方起时,觉性生大用。无明依托念头出现的时候,你要观察本有的真理,不要跟着念头跑掉,这时,你的觉性就能生起大用。只要认真地观察它,你就会发现自己观察不了什么,你一观察,它就消失了。】
【有位读者问我,如果欲望很强怎么办?我说,没关系,你只管观察它,不用怕它。欲望保持不了多久,如果有人能把某个欲望保持三天三夜,他就成就了。事实上,欲望很不稳定,它经不起观察,你一观察,它就会消失。只要能持之以恒地这样训练,无论欲望多强的人,到了最后都很难生起欲望,这时,他也就不用担心欲望给自己带来困扰了。】
【不要怕念头,也不要怕欲望,只要你不跟随它,它就改变不了你,你只要观察它就好。“不住念头行”就是这个意思。】
【如海起泡沫,消融大海中。轮回亦如沫,终回法性中。所有念头都像海中的泡沫,起起灭灭,最终总会消融于大海。轮回也像泡沫那样,念起则轮回生,念灭则入涅槃,无论轮回还是涅槃,终究都会回到法性的大海,因此轮涅是一味的。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佛陀只说了几句话,他的最后一个弟子——那位在他涅槃前赶来的老年婆罗门——就能证得阿罗汉果,并在佛陀前涅槃。这就是一味瑜伽的境界,它没有分别,没有善恶,没有计较,没有是非,也没有世俗意义上的苦乐,只有一种寂静之乐。】
【卿当不执著,妄净实相生。我们不要执着,让泡沫慢慢地自己破灭吧。相对于点点滴滴的经历和念头,我们是大海,我们的生命中就算偶尔出现一点泡沫,也会很快破灭的。但相对于法界的大海,我们又是泡沫,破灭后同样会回归法界大海。所以,生死本是幻觉。】
【散乱失正念,不能认知心。心一旦散乱就会失去正念,丢掉主体性。散乱就是心不能自主,心不能自主就会为境所转。所谓的境,就是心对应的世界,例如你看到的、听到的、感知到的等等。外面有个东西刺激了你,或诱惑了你,你的心安住不了,心乱如麻,这就是散乱。】
【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贯状态就是散乱,心中始终有各种各样的念头,总是安住不了。所以,不管座上禅修,还是日常生活,都一定不要散乱。哪怕你只是专注于当下所做之事,没有在有意识地修行,也比散乱好,因为它可以训练你的专注力和定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