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成全自我”就是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要得到什么就得到什么。其实,这样的“成全自我”反而不能成全自我,于是在整个追求的过程中就会带来很多的不利和痛苦。
就好比“自由”:所谓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能做什么就不去做什么。
人与人是相互的,要成全自我只能通过帮助他人,通过帮助他人获得投射,衬托自我。
就这样,我们的理解和想法往往会和需求背道而驰。
比如,我们作为教师,成全自我,有所成就,关键在于我们的“服务”和教育对象家长、孩子以及社会对我们的反馈和评价,包括言语的鼓励和荣誉的赋予。否则就是自夸或者说吹捧出来的浪得虚名。
当然,当一个人能意识到获得自己的利益、成全自我最好的方式是帮助他人的时候,内心装的是他人,出发点是怎么能更好地帮助他人。
张文质老师在其卓著《教师的使命》一书的《尘埃中的教育学》一文中说到:
作为教师,我们要有更恰当地推动人的成长方式,去帮助人成全自我。
从职业本身来说,它会有一种内在的、连续的自我提醒:我们要如何成为一个更具有专业能力、更具有专业影响力、更具有专业感召力的人?或者,如何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一种参照物或者范本,去影响更多的人?
这是我们职业本身的依据所在,如果没有这个依据,就没有这个职业。
这就是孔子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我们为什么要教书?
认为教书痛苦、无奈的人,他教书的目的只不过为了谋生而已,说白了就是为了那份工资而教书。
这一类人,这一种认知和思想,压根做不好教育,得过且过,别说影响他人连自己都影响不了,常常是忘我的状态,把自己活得不像人样。
作为教师,作为普普通通的一名教师,我们不求伟大,也做不到伟大。但背负着影响一代代孩子的使命,我们义不容辞。既然来了,来到了教育行业,来到了教师队伍当中,我们就要明确自己肩上的这一份重任。
或许做不到张文质老师说的视教育为命业,但至少也要想着以“帮助孩子”来“成全自我”。
有句话说的好:老师像蜡烛,点燃自己照亮他人。
现在的年代里,这样的“牺牲”很罕见了,张桂梅、李镇西、李希贵……“屈指可数”
这些人物是要用“伟大的教育者”称号来赞誉的,他们可谓把教育事业当做了命业,全身心投入,做出自己的良心教育。
我们普通的老师做不到像他们那样伟大,但要以他们为榜样,时刻要求自己,不能默默无闻。我们拥有影响他人的身份,就要履行好影响他人的职责。
值得警惕的是正如谢云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教师中“三不”现象极为严重:不读书、不写作、不合作。这样一来,我们的影响力就会很孤独、很渺小,甚至于出现毫无影响力的窘相。比如,有的老师教书二三十年,没有一名“得意的弟子”,没有一名学生是他的“回头客”,甚至于谈论这方面的成就时他们还会理直气壮地说“我为什么要去记住这些成绩”。其实,不是他们不记,而是他们根本没有可记的“成绩”。
不是我们需要记所以记,而是只有当我们发现影响了他人的时候,我们才能称得上帮助了他人,才能感受到成全了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