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与学儒的比较与结合

作者: 清月照天心 | 来源:发表于2018-09-23 20:36 被阅读215次

01、佛法修学,智慧第一

学佛极重智慧。所以要求有正知正见,正行正念。笃志学佛要皈依佛法僧三宝,乃至有必要的皈依师父,上师,善知识等。否则,不知不觉就落入妄想思维,乃至贪嗔痴慢疑五毒烦恼中。

而且,除非过去世以来有很大的善根福报,有正见正解的智慧才能开启真信,切愿,正行。学佛以「智,信」为开启佛法之门的两把金钥匙,而正信又必须以正智为根基。否则,就容易落入迷信,心迷而行邪,行邪而果枉,乃至不升反堕,可不哀哉!

佛法的正知正见,可概括为“八正道”——正见(慧)、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戒)、正勤、正念、正定(定)。网上有一本专门介绍佛法八正道的书,评分9.6分,内容应该很不错。

学佛与学儒的比较与结合

02、儒家修学,立足知情意

儒家当然也重智慧,但是相较于佛法,儒家的落脚点在于普遍人的普遍心性功能,落脚于于每个健全的人都有的情感、理性、意志,立足于其中的纯粹精良处——情感之仁,理性之义,意志之勇。这就是儒家提倡的应该培养和发挥的“智,仁,勇”三达德。其中,以「仁情义智」为行动的依据、尺度,在此基础上,以勇毅的精神正道直行。

儒家的学问,起始行动处不需要多高的智慧,因为讲的有许多可以说是每个人心中自明的道理。

比如说,一个朴实的善人。他可能没读过什么书,不懂得什么“仁,义,礼”之类的,但是你问他关于做人做事,他可能会说,我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是咱们做人起码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仁);做事不能瞎做,要讲点规矩

(义);人是相互尊重的,你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人家才会尊重帮助你啊(礼)。

就是这样,所以儒家学问“夫妇之愚,可以能行焉”。儒学中,就有基本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儒学,可以说就是一门教人成人的学问。学习儒学的基本目的在于“学以成人”,即通过学习,让自己的人格得以立起来,让自己像个真正的人的样子,成为真正的人。只要比较认真地去做,不需要多高的智慧也能做到。

学佛与学儒的比较与结合

03、儒家的高超境界

这是不是说,儒学就没有多大的学问智慧在里头呢?当然不是的,《中庸》云:

“君子之道费而隐(广大精微)。夫妇之愚,可以与之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儒学之所以被孔子称为是“道”,后世的宋明理学家之所以又被称为“道学家”,就在于儒学的一大特性——「下学上达」,其高深境界处,可以表述为“不离日用行常内,直造先天未画前”。《中庸》言:“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这种“鸢飞鱼跃”的境界,方是儒学之道的高妙境界处。

二程曾说,鸢飞鱼跃,活泼泼地,是子思指点本体的。朱子(朱熹)认为,鸢飞鱼跃就是指道体流行,随处发见,语其大天下莫能载,语其小天下莫能破,这就是道体,而道体无所不在,流行充满。这是一种光风霁月,清明寥廓,无物不显照,万物于道中生化流行,自在兴现的境界。可以说,非于道有所证悟者难以知之。而这样的境界也是与佛家,道家融会贯通的。

要达到以上种种高妙的境界,则须有大智慧不可,这就需要师承。故而,古代读书人强调“尊师重道”,因为他们既研习圣贤经典,就不是一般人的学儒之事,而应该把自己定位为求道学道之人,如此则必有师承。天地君亲师,这是古代读书人最需尊重的五大对象。

近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梁漱溟先生在儒学和佛学方面均有很高的修养造诣(近代新儒家和许多学者大师在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几乎都有很高的造诣,且往往学贯中西,故而称他们为“大师”无不道理)。早年他曾一心向佛,可是未能体会佛法更深的意趣,而更多品尝其中偏向于小乘佛法的,在他而言消极厌世之意味。他曾几度欲自杀,后来在重新翻阅,思考儒家典籍中,感到了儒家文化中对人生的一种“乐活精神”,和人生在世主体的责任担当精神。他从中找到了心灵与行动的依据归宿。

梁漱溟后来把自己的救世的想法转向儒家,他知道佛法的宇宙观、人生观是一个终极的真理,但太多的人可能不懂得它。他仔细阅读思考,研究体证儒家学问后之后,认为孔子的生活态度是最适合于人类的。他觉得再也没有比儒学更积极、乐观,同时也稳妥的思想了。儒学能够把每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和实际日常生活都打理得很妥当。人要想提高一步,提高到儒学这一步正合适,佛学对于许多人来说太高了(故而极需正知正见呀)。所以他是为了大众放弃弘扬佛学,转向研究和推广儒学,这是他自己一个很明确的宣示。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传统文化要想实现真正的复兴,仍须先立起儒家,以儒家为中心,弘扬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故而,中国历代的文化复兴运动,莫不以复立儒学为第一要务。宋明理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关于梁漱溟所论述的儒家的“乐活”精神,论语开篇即道:“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乐,悦,不愠,就奠定了儒家文化平实乐观的基调。《论语》中也常有经典的“孔颜乐处”,“曾点之乐”;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等等语段,鲜明地体现了儒家的“乐活精神”。

可以这样说,儒家典籍中,“满满的正能量”。(对于儒学有误解的人可能会认为里面“满满的封建专制思想”,这实在是误会了)。尤以《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四书”为代表,在里面你几乎找不到颓丧的语句,偶有的感叹,也不是为了个人小我,而是“道之不行也”,为了道,为了黎民苍生。这样广大的心量与乐活的态度,足以体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故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光明磊落,心事无有不可告于人者,乃至对质天地神明。即“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就是君子大人的境界气象。

然而上述境界,能得者亦是不多。对于一般人来说,还是把追求定位为学以成人比较好,即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并踏实运用在生活中,树立自己的人格,让自己真正活得像个人,让自己成为人。也就是追求踏实本分地把人做好。

学佛与学儒的比较与结合

04、今人学佛的必要

佛为对应众生根性,对治众生种种不同的弊病,广泛开演三藏十二部经法,广说八万四千法门。说法四十九年,而实无法可说,乃是为众生之八万四千烦恼之病而说,八万四千表示种类数量的繁多。病除则恢复清明本性,实无一定法可执可得。故而,相教于儒家文化而言,佛法又显得更加地广大精微,博大精深。

所以我感觉,于当今许多人来说,学儒学佛都有必要。只专门学佛也可以,因为佛法中亦有人天乘的“五戒十善”之法。可以指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为人处世。

而且,佛法实在是人们出离六道无尽生死轮回之无边痛苦的法宝至要。而出离生死轮回,应为吾人关切的头等大事。毕竟人身难得啊!借助人身这一修行的良好条件,借假修真,以斩断烦恼痛苦,脱离生死轮回,乃至成就无上佛道,菩提正果,不亦善哉!不亦要哉!

但是需要注意,佛法的修习,始终要以正知正见为指导,可以说马虎不得。而且,把人做好了,才更加有助于学佛。做好人乃是学好佛的一个根基。故而,在为人处世的修习方面,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根性选择倾向于佛家,儒家,或者两者相结合。所以,正如印光大师说的那句话——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他倡导在家人「尽性学佛,尽伦学孔」。他说,在家学佛,必须深信因果,恪尽己分,戒杀护生,至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修持。印光大师的主要教导可以概括为以下八句教。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

故而儒佛二家,皆是真理之趋也(道家也是,只是不是我关心阐释的重点,因为学习学道修道,没有大智慧,大愿行也是不行的)。解脱生死轮回应为吾人第一大事,所以应该学佛。而吾人许多皆在尘世烦劳,又不可不学为人处世之善法。可结合儒佛二家,不亦善乎!

故而,今之学佛者,应以儒家为人处世之法,或者佛法“五戒十善”之法为做人根基,或二者有机结合。不然,做不好人,难以修得好佛。恐怕不升反退,以至落入诸多邪行魔障中。于此,能不深思切要,慎重行事乎!

学佛与学儒的比较与结合

相关文章

  • 学佛与学儒的比较与结合

    01、佛法修学,智慧第一 学佛极重智慧。所以要求有正知正见,正行正念。笃志学佛要皈依佛法僧三宝,乃至有必要的皈依师...

  • 怎样使佛法和生活、工作相结合?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 学佛之后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 要如何才能把佛法和我们的生活与工作结合起来? 若我们能把所学到的...

  • 学车与学佛

    这两天写了两篇文章:《学车记》和《学佛记》,《学佛记》的阅读人数很快超过了《学车记》,《学车记》目前只有一...

  • 闫贵忠老师教育探索与实践

    【志正书斋】 学医的看不开是白学,学道的想不通是白学,学佛的放不下是白学,学儒的拿不起是白学。 ...

  • 学佛慈悲心

    学佛,就是要让自己的心与佛的心相应。佛的心是慈悲心,我们要学佛,就是要来培养慈悲心。

  • 信佛与学佛

    求菩萨保佑,求姻缘,求事业,求子,升官发财,事事如意……好像去寺庙大都这点事,菩萨真神奇,难道你拜的越多,供的香火...

  • 学佛与投资

    中午睡个午觉,老公微信一个劲收消息,我打开看看谁中午不睡觉。 一个女的,有个项目,肯定稳赚不赔,让他了解一下,...

  • 做人与学佛

    修行的本质是做人,做真正的人,合格的人,优秀的人。方法都在儒释道经典里,尤其是佛经。不了解佛法,就不知道什么是标准...

  • 学佛与学医

    有一天包老师夫妇来家里慰问夫人和我,只因老岳母刚刚仙世不久。 喝茶聊天之间,我们探讨到了学...

  • 学佛与信佛

    关于这个问题,我一直纠结,总想搞搞清楚。儒释道宗教的文化,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些应该是优秀的传...

网友评论

  • 白玉蟾:写的太好了,观点非常的正确,很适合现代社会的人学习。另外,之所以人们觉得儒家是封建迷信,并不是儒家有问题,而是从明代开始朱元璋设定的三纲五常等等规则,让儒家思想披上了枷锁,这是核心。也就是说,统治阶级歪曲了儒家的真正内容,把它变为统治的工具了。
    白玉蟾:@清月照天心 😊🙏
    清月照天心:@白玉蟾 好友说的很对。上次没有回复,总觉得失了礼貌。承蒙好友温暖宽和,庶几惭幸!😄😄😄🍀🍀🍀🍵
  • 生身于世:佛道儒是一不是二,哪有这许对区别。法法平等,皆出于道,皆生于空。您觉得呢🙏🙏🙏🙏
    生身于世:@清月照天心 您又是谁,我又是谁,一个执念而已。千言万律,不过自心取自心。掩盖了那活脱脱的本来面目。🙏🙏🙏🙏
    清月照天心:另外,我刚写了两篇文章,希望好友您看一下,也许对您会有所启发。永明延寿大师的《禅净四料简》,真如当头棒喝,令人醍醐灌顶!🙏🙏🙏🌸🌸🌸
    清月照天心:@生身于世 如是如是!不过管它空不空,我知真信,切愿,持名念佛,一向专念能助我解脱生死轮回,这是最大的!况且,真空妙有,性相不二,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实在殊胜不可思议,《佛说阿弥陀经》是佛不问自说的一部经典,说法的应机弟子是有着“智慧第一”之称的舍利弗尊者。《华严经》最后一章,普贤大菩萨愿归极乐世界,历史上有许多由禅归净的高僧大德,大修行者。无不显示净土念佛法门的方便殊胜,不可思议,按佛语,是稀有难信之法。果能信受奉持,真信,切愿,一向专心持名念佛,可了脱生死。劝君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 清月照天心:写这篇文章,更多是想要让自己明白,因为总觉得自己在佛儒之间游弋,未定于一。今知佛儒二者可以相通。学儒以为做人根基,学佛以出离生死轮回,二者结合,指归佛法,亦可矣!🙏🙏🙏🌸🌸🌸🍵

本文标题:学佛与学儒的比较与结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bpq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