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挑战》堪称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之作,为我们提供了多种有效育儿方法。本书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是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他开创性地将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和个体心理学发展为一系列实践方法,为正面管教、父母效能训练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在西方教育界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今天的笔记来自解读人佑晨带来的解析。
你是否经历过,当你带着孩子一起游乐园玩的时候,小孩子对旋转木马、小火车等十分感兴趣,玩了一遍又一遍。这时,你有些烦躁了,并说道“不能再玩了!”可是在孩子的尖叫和哭闹声中,又掏钱玩了一遍又一遍。或者在餐厅吃饭的时候,孩子拿着餐具铛铛作响,或者总是喜欢嬉戏打闹,让你感觉很难堪。这时候你会怎么办呢?责骂、哄骗,还是束手无策了。
回想一下,当你教育孩子的时候是不是依然沿用着自己经历过的传统育儿方法。比如:孩子一定要听大人的话;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所以我可以替孩子决定任何事情;或者是把自己的遗憾强加给孩子。而在当今社会,这种育儿的理念是不是正在遇到挑战了呢,而现在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教育好孩子呢?本书可能会告诉你答案。
孩子是如何观察和思考的?
孩子是观察的专家,他会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从观察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找到自己的行为方向。他会尝试每件事,如果成功地达到目标,那么他就会形成自我强化,并把这个方式保留下来。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现在我国已经开放了二胎政策,生二胎的家庭也越来越多了。4岁的小明是家中的长子,最近妈妈又为小明添了一个弟弟。小明本来是一个快乐可爱的孩子,1岁学会走路,2岁就能说出连贯正确的句子了,到了上幼儿园时更是表现出聪慧的特质,小明的父母也感到特别的欣慰和自豪。不过最近,他突然又开始用啼哭、尖叫这样的行为来提出要求,甚至还会经常尿床,而这些行为都是出现在他弟弟出生一段时间以后。
刚开始,小明对他的弟弟也是特别好奇,他认真的看着妈妈帮弟弟洗澡、换尿布、喂奶,但是每次小明想要帮妈妈忙的时候,都被妈妈温柔的拒绝了,很快小明就不会再去看弟弟了,那些让父母不安的行为也就开始了。因为小明观察到了,现在弟弟得到了妈妈全部的关注,他觉得现在全部的爱都被弟弟抢走了,连最爱自己的妈妈也不再爱他了。
其实小明的观察是对的,现在他们一家人确实把精力都花在了还不能自理的弟弟身上,但是小明对观察的结果做出了错误的提示,他认为自己已经失去家庭的地位了。于是,他就模仿弟弟去啼哭等行为,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据目前统计,二胎家庭中年长的孩子都普遍的存在这类的心理特征。
另外一个例子,5岁的小杰经常和妈妈发生冲突,无论妈妈让她做什么,她都要反抗,还会大发脾气,损坏玩具或其他东西,妈妈必须是强硬的逼迫或惩罚她,否则她总是有办法逃避她应该做的事。小杰妈妈很困惑,明明自己为小杰树立了好榜样,可是为什么就没有收到效果呢?因为小杰发现:在家里无论妈妈说什么,爸爸都言听计从,因为爸爸是最讨厌冲突和争执的,爸爸总是因为害怕妈妈生气而向妈妈妥协来换取家庭和睦。这个案例中,小杰观察到了妈妈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也对此非常的羡慕,所以她也想通过模仿妈妈,通过发脾气来获得权威地位。妈妈自认为惩罚小杰时,自己是占优势的一方,但是她再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如果惩罚管用,孩子怎么会无法无天呢?其实相反的是,小杰无法无天的表现恰恰是对上一次的报复。
通过小明和小杰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会观察家庭里每个人的行为,并且会对这种行为自己进行解释。但由于孩子的心智还不成熟,所以往往这种解释会有偏差。作为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孩子自己的行为逻辑,而不是想当然地把自己在同样情境下的所做作为生搬硬套在孩子身上。
今天通过2个案例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孩子其实是很聪明的,他们会主动观察周围的一切,并且会用自己的理解来解释看到的现象。所以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应该先修炼自己,因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孩子们,我们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出发,用同理心去感受他们的世界。
好了今天的笔记就到这了,每天进步一点点,相信坚持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