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章句集注》講解-44

作者: 雲十五 | 来源:发表于2020-06-30 08:14 被阅读0次
    《中庸章句集注》講解

    那什麼是不及啊?雖然有紀律,你犯就犯去吧,跟我有什麼關係。紀律不好那是校長的事,學校辦不下去校長回家,我再找工作,就是不管,放縱放鬆那就是不及。國家制定法律政策也是這個樣,古代行法律,特別是禮樂刑政,也有刑法,處理這樣的事,什麼社會狀況下用嚴法,什麼社會狀況下要稍微放鬆,這些啊,能做宰相的就是賢人,他是賢人就能夠識辨整個國家的狀況,就知道相對採取該嚴一點還是松一點的政策法律,這就是時中,隨時隨事保持中庸的態度,這就是時中。

    先儒講孔子時中的時候,怎麼講的?他說孔子離開魯國的時候,“遲遲吾行也”,心情怏怏地不願意離開,儘管不得已,總是不願意離,拖延再拖延。魯定公接受齊國的禮樂,這個時候他就當走,知道定公不會用他了,子路也勸他走,孔子說再等等再等等,再等等馬上要祭祀了,看他是不是致膰,就是是不是贈送孔子祭肉。孔子可不是為了這一塊肉,他要看的是定公還能不能用他,通過這樣一個事看還能不能用他。結果呢,祭肉沒有送給孔子。

    祭祀,魯國是家國,他們本家的祭,異姓助祭,助祭之後,他本家的上後邊寢宮去設食飲酒,食福胙飲福酒,而異姓的不去喫飯就離開了。從君的角度,你雖然不是我同姓,但你是輔助我來治理我們的國家,那我祭祖的這塊肉,雖然你不能在我這裏喫,但是我要分一塊送給你,這表示君對臣的重視。祭肉不去送,實際上就等於說我不用你了,有沒有你我已經不在意了,到這個時候,孔子才離開魯國,這是離開父母之國的做法。

    為什麼他不忍離開呢?一開始魯定公接受齊國禮樂的時候,為什麼不願意離開?父母生我就在這裏生的,養育我長大就是在這裏,父母的墳地就在魯國,祖先多少代都在這一塊地方生長生活,處理這樣的事“遲遲吾行也”。

    他到齊國去的時候呢,在齊國,齊景公不能用他,一聽說有的大臣很反對他,還想加害於他,一聽說這個事,正淘著米,“接淅而行”,正淘著米想做飯呢,把水一潑,兜著米馬上提著行李走,一刻也不停。

    這就是離開父母之國和離開別的國家不同,都合乎中庸之道。儘管差異這麼大,這就是先儒常常講的孔子時中的智慧,這是君子時中,處什麼事能知道中在何處。如果處理事的人心不能中正的話,你找不到中,你不用我還沒趕我走,我在這呆一天就領你一天的俸祿,這就不是中,這就心有不正。

    心正是什麼呢,我為人臣,我盡己之心為君,君代表著這個國家,我為臣的不能盡心為君、為這個國的時候,那我就當走。所以這裏說的是《中庸》上講的君子時中,就是允執厥中的執中,就是允執厥中的意思。性執其中,處理任何事都能執中,而執中不要太過,也不要太不及,就這樣最符合道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庸章句集注》講解-4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trt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