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观《道德经》(序)

作者: 明空如月_QD | 来源:发表于2018-06-22 21:16 被阅读65次

心观《道德经》(序)


礼敬道德天尊

礼敬儒释道三教圣人

《道德经》为中华文化经典中的经典,其蕴含的智慧可应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笔者以观心为具体修持方法,《道德经》对于观心修行同样具有深妙的指导意义,现结合观心修行实践中的一些经验来感悟《道德经》对于观心修行的殊胜意义,供朋友们参考。

本文所选用的《道德经》原文内容来自道德经网,这个版本与通常所见的版本有所区别,应该是以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版本为底本修订而成。帛书版是比通行版更早的版本,或许更符合老子《道德经》的原貌。如果完全按照帛书版,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熊春锦老师校订并注解的《老子德道经》,且完全以道家修身为主旨进行注解,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在网上了解。之所以提到这一点,也是因为五六年前曾仔细阅读过《老子德道经》,且受益匪浅,所以特别感恩。

本文,拟从观心修行之见、修、行等方面,探讨《道德经》对于观心修行的指导意义。

见,即对于身心内外所有一切事物的最深层、最本质的认识,且这种认识并非是通过理论思考或逻辑推理而来,而是在观心修行中通过[观]直接[看见],从而获得坚定不移的认识,这种认识即是[见]。那么当自己还没有直接[看见]时怎么办?那就先来看看已经[看见]的人,比如老子、佛陀,他们是如何描述他们的[见]的。

修,对于还没有[看见]的人,修,即是指通过观心修行,最终真实地[看见]原来老子、佛陀所说真实不虚。对于已经[看见]的人,修,即是指,在[看见]之后的生命中的每时每刻,都保持这种[看见]而不再被表象迷惑,直到无需去保持这种[看见],而这种[看见]却始终都在,再也不会离去,即使死亡也无法使之改变,即算修行目标达成。

行,即是在应对世间一切人、事、物时,让[见]的智慧生起妙用,随缘应用,应用随缘。因此,严格地说,只有[看见]之后,才能真正地[行]。那么在[看见]之前呢?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精进修持,争取早日[看见]。

修行,包括见、修、行、果。果,即修行目标的达成,亦有成就、境界之意,不同的修行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和境界验证。果的终极所指,即究竟圆满的智慧境界。当[见]、[修]、[行]互含互摄、圆融一味,智慧流行而无丝毫挂碍时,即为[果],即智慧的圆满。对于最终极的果地境界,既非语言所能达到,也非笔者目前所能窥测。因此本文不作无谓的探讨。当我们通过扎实的修行,能够以心印心,与老子之心相融无二,《道德经》的文字亦如同从自己的心中自然地涌出时,那时,我们也就真正读懂了老子,读懂了《道德经》。

感恩老子

感恩道德经

相关文章

  • 心观《道德经》(序)

    心观《道德经》(序) 礼敬道德天尊 礼敬儒释道三教圣人 《道德经》为中华文化经典中的经典,其蕴含的智慧可应用于人类...

  • 平凡之路

    子曰:“四十而不惑”。以身观身,以心观心,诚不虚言。 《道德经》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

  • 心观《道德经》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原文]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

  • 全息观之“以心观心,以心观物,以物观物,以物观心”之悟

    林汉扬 写于 2017-10-31 全息观之“以心观物,以物观心”之悟! 在《道德经》四十七章中说:“不出户,知天...

  • 不惑之年重读《道德经》——序2

    不惑之年重读《道德经》——序2 《道德经》自成书以来,其解读者甚众,历...

  • 心观《道德经》(18)

    《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

  • 心观《道德经》(33)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原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

  • 心观《道德经》(22)

    《道德经》第二十章 [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

  • 心观《道德经》(27)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

  • 心观《道德经》(25)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观《道德经》(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el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