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萦绕心头的往事

作者: 韩朝 | 来源:发表于2024-06-07 04:36 被阅读0次

    王奇,与我同村,又是自小学至初中时期的同级同学。虽然他长得矮小其貌不扬,但为人极其真诚热情。在校期间的琐事,我搜肠刮肚也未回忆起与他之间有过特别之处。

    老王初中毕业之后,便开始闯荡社会。那时,正值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们国家改革大潮方兴未艾。头脑活络的王奇,自小就胆大,看到此际正是自己大展伸手的好时机,便开始了他创业之路。

    刚起步之时,王奇才十六、七岁,有些家庭这么大的人在一些家长的眼中还将其当孩子对待。王奇的父母还算开明,非常支持孩子想经商的想法。

    起初,王奇跟着大人们一起东奔四跑到处赶集,贩卖农产品。由于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自留地,贩卖农产品赢利甚微。后来,他看到集市上有的商户贩卖服装,收入可观,他便跟着他人一起倒腾起服装生意来。

    那些年,许多人思想观念还比较陈旧保守,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仍为常态,心中还残存不少大锅饭时期的思想观念。也有一部分人缩手缩脚、畏首畏尾,在观望之中。胆子大,步子迈得开者,是最先尝到好政策带给人们红利的那部分少数人。

    王奇与众多下海比较早的人们一样,成了利用国家鼓励政策首先富起的那波人。进入九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浪潮已席卷了整个神州大地。经过十余的商海沉浮,王奇愈发成熟老练,从商的脚步越来越铿锵有力。此际,王奇经过十年积累,已今非昔比,腰包渐渐地鼓胀起来。他已经厌倦了四处奔波的生活,听够了集市中的喧嚣,他有点膨胀,开始不满足以往小打小闹所赚得的辛苦钱。他想利用自己十余年的积累开办一家厂子,赚更多的钱。

    那此年,小工厂、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当然,贸然创办的私企也不乏投资失败者。我的家乡是临海之地,当时海上捕捞业十分兴盛。王奇也曾想投资海洋捕捞或者海产品加工企业,由于投资大,且风险也不小,再加上资金缺口也不小,思虑再三未敢涉足其间。

    后来,经他一番考察,发现许多工厂和一些加工企业,需要简陋的木箱。其工艺简单,投资小,他决定投资办一个小型木器厂。

    初建木器厂,生产的木箱及时填补了市场的所需,起先确实为王奇赚了一笔不菲的钞票。一时,生意兴隆,订单不断。

    王奇以前的发家史我早有耳闻。我与其频繁接触,还要从我自部队转业回乡说起。

    正值王奇在商海中风声水起之际,我自部队转业至地方。虽然我出生于此,由于十几年在外奔波,初回乡难免一脸茫然。王奇不知从何处打听到我回来的消息后,主动召集旧时朋友与同学为我接风。为那时两眼一摸黑的我,重回昔日亲朋故旧行列,架起了便捷的桥梁。

    自此之后,他经常以东道主的身份召集大家一起聚餐,畅叙友谊共话未来。后来,由于我的工作调动和繁忙等原因,我们之间往来少了一些。

    忽然有一天,我正在工作岗位上,接到王奇心急火燎借钱电话。他焦急地告诉我,厂子周转资金出现了问题,希望我能够借一些钱给他。那年,我刚购置了一套新房,还借了我姐姐两三万元呢。我告诉他我目前的状况,委婉地拒绝了他的请求。从电话中,能听出他近乎带着哭腔央求我,哪怕只借几千元也可以。

    我回家与妻子谈起此事,妻子也犹豫不决,反问我:我们还欠着债务,再借钱给别人你感觉好吗?最终,我未能借给他分文,未能帮他以解燃眉之急。

    不久,听说王奇走了,因急火攻心而亡。听后,我十分内疚与自责。自责自己麻木不仁,在朋友急需帮助之时,未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我不知道,王奇是否是因我未借给他几千元救急钱而一命乌乎,或者哪怕我慷慨送他几千元钱能否让他的小厂起死回生?我都不知道,但天地之大,自古以来死生皆为大事。我内疚之心自此而生,始终不得释怀。

    王奇走时,还处于壮年,熟悉他的人们都记得他的慷慨大方。如今同学、朋友相聚,也会时时回忆起与他早年的过往之事。

    闲来无事之时或者夜澜人静之际,我时常想起他那胆诚的模样。我一直后悔早年的不近人情,此事成了我郁结内心的一旧病,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件萦绕心头的往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ddp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