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批判性思维总感觉很虚无缥缈。
一方面我们知道批判性思维很重要,但是另一方面又不知道具体有什么用。
大学第一次上物理课。
老师是一位空着手晃进教室的有志青年。
第一堂课,无非就是相互了解一下,介绍一下课程,介绍一下期末考试,然后委婉的告诉我们要好好配合。
这位老师非是不走寻常路。
“物理有什么好学的,用来用去无非就是几个公式,考试也很简单。物理学其实是探索事物本质的一门学科。”
说着在黑板写下几个字:“形而上学”。
你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他笑着问我们,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谁要是能知道是什么意思,物理课以后可以不用来,期末考试直接100分”。
下面的同学一听纷纷拿出手机百度。
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是哲学体系,有的说是唯物主义。
老师示意大家安静一下。
“那你们谁能告诉我,行而上学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展来的?有什么代表人物?他们的核心观点有什么不同?”
……
“老师,你肯定是故意的”,同学们纷纷抗议。
“每一样东西,每一个事件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的有特定的背景,有的信息不全,有的被故意扭曲,每一件事都会有不同的角度,也会有不同的结论,如何看清楚事物的本质这是一门学问”。
这堂课是我在大学印象最深的一堂课,因为我从那个时候起,明白一个道理:
事物是相互联系的,面对很多真假不定的信息,怎样分析信息得出自己的结论,看到事物的本质是一门学问。
万维钢老师在《精英日课》里面提到批判性思维的价值在于——培养人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比如你学到了一个观点,那么这个观点的出处在哪?是否经的起推敲?有什么前提条件?适用于什么场合?搞清楚这些我们就不会盲目。
在文章中万维钢老师还举了一个例子:
比如有个男孩叫乔西,大学学的是人类学。这是一个非常冷门的专业,比较爱研究什么热带雨林中的原始部落之类的。这样的专业,除了知道一些趣闻谈资,还有什么用吗?
乔西在大学的时候,有一天讲课的是一位女教授。教授带了一把指甲刀,当着学生的面剪下自己的指甲,然后把剪下的指甲放在一张纸上,让全班的同学传看。同学一看这也太恶心了。
这时候教授说,指甲还长在我手上的时候,你们都夸指甲好看,可是我把它剪下来的时候,你们就觉的很恶心,这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同一个东西,我们对他的评价并不完全是由东西本身决定的,而是和它所处的环境,文化这些背景条件有关系。我们研究人类学,就要学会理解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文化中意味着什么?
这就给了学生一个考察复杂世界的眼光。
所以乔西毕业之后,就特别能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当地的人们。
前段时间参加了韩大爷的写作精进课。
韩大爷在分享中提到的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写文章要多角度。
一篇文章如果从头到尾下来只有一个角度,那么就很显得很单薄没有说服力。
写同一个东西,你写,他也写,怎么样才能写出新意,读者凭什么要读你的文章,而不是别人的文章呢?
同样是一篇新闻,别人写的是人际关系,那么我就写心理学,别人写情感诉求,那么我就写矛盾解决。我们给读者展现的点越多,读者越能从文章中看清事物的本质,越能有所收获。
作为一个程序猿,我一直以理工科自傲。
因为理工科有技术,思维能力强。
但是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发现原来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有调查显示,文科生的优势越来越大。
有人统计了各个职业收入的排名,从前五年内来看,收入最高的都是理工科,但是这个时间一旦拉长,那么文科生的优势就会越来越大。
理科生靠技术,文科生靠经历。
现在这个时代,只会一项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在此之外,还需要一些“别的”东西。
你想过简单的生活,但这个世界就是复杂的。
最后推荐几本批判性思维的书。
1.《学会独立思考》
推荐语:秋叶大叔的书,比较适合大学生看。
2.《批判性思维工具》
推荐语:提供了挺多不错的思维方式
3.《学会提问》
推荐语:有没有独立思考,就看能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网友评论
这是你说的,而且说得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