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病情是“望、闻、问、切”,这到底包含些什么?
古代中医诊断病情是“望、闻、问、切”。
望,是看病人走路的姿态,注意他的身材,看他的体质个子,然后观察面上的气色,就晓得病在哪里;闻,是听他讲话的声音,譬如感冒了,声音变了,鼻腔的音出来了,身体里头有其他的毛病,音声都会反应。情绪激动,个性急的火气大,就要注意他肝功能了;望、闻之后才问,他说感冒了,可是他是运动家或者是练拳的,你下药的成分就不能那么轻了;如果是坐办公室的,背又是驼起来的,弱不禁风,药就要下轻一点,否则他受不了;切,最后把脉,才把这个病因、病灶、病状找了出来。
《我说参同契》
《易经》的学问太多了,如中医亦是由《易经》来的,人的身体变化也和宇宙法则一样,如没有研究好《易经》,把脉不会把出结果来。中医的望、闻、问、切,先用眼睛看病人是什么颜色。一看神气,对他的病就知道了一半。再听他的呼吸,听他讲话的声音,就知道了一些症状。第三问,同西医一样,了解病人的年龄、籍贯、职业,如一个运动家和一个坐办公室的公务员,病状绝不同,他们患同一的病,但用同一的药方,有一人会减少效果或没有效果的,所以要问得很清楚。一个医学上的故事,唐代有一个人头痛,求神医孙思邈诊治,经过按脉,这人并没有病,到病人的居所一看,一条壁缝正对他睡觉时的头部,亦就是头痛的地方,把床位移动,就不痛了。所以平常坐位置亦要注意,一线风容易使人受病,处身在大风中反而没有问题,因为有了抵抗的准备。有一个朋友半身不遂,中医没有办法,我劝他到西医那里检查牙齿,他最初认为不可思议,后来检查发现有一颗牙齿坏了,拔除这颗牙齿,半身不遂好了。过去牙科医生最难,要学七年才能毕业,医师会诊,牙医是坐首席的,有如此重要,可见为医之难。我有一次在国防医学院讲演,我说没有医生能医好病的,医生如能医好病,人就不会死了,但医生照行医,人还是照死,中国有句俗话:“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有一种病,中西医都医不好的,这是什么病?“死病!”我又说,现在学医的人动机很坏,都是为了想赚大钱,这是很糟的,以赚钱为目的学医,就不去学医理,只是学点技术,所以医道越来越退步。学医当学医理,在德国就有医理学家,可见人家对医的重视。
《易经杂说》
要说起医学,真是一门了不起的大学问,几乎要上通天文,下通地理,还要中通最要紧的一门学问——“人”。
先替“人”字看一看相。左撇是阳,右撇是阴,一阴一阳构成了人。再看看我们这些人,从人中以上,两鼻孔、两眼、两耳,岂不就是坤卦吗?从人中以下,一张口,外加下体的另两孔,就是三个阳爻,构成了乾卦。所以人是地天泰卦,就是平衡的意思。
就算是这个说法是一个笑话吧!要认识“人”的确不易,而要作一个医生,最基本的条件是要认识“人”。中医之医学有一个说法:“医者意也”,要头脑聪明,将呆板的原则,加以灵活运用,才能对付灵活变动的“人”,所以,医是智慧之学。
中医的头一步,了解病情,诊断病人,要由“望闻问切”四个字入手。这是谁都知道的,但这四个字到底包含些什么?
望——看相术
清朝有一个才气纵横的名医,名叫陈修园,对于所谓“望”,有诗一首如下。
春夏秋冬长夏时,
青黄赤白黑随宜。
左肝右肺形呈颊,
心额肾颐鼻主脾。
察位须知生者吉,
审时若遇克为悲。
更于黯泽分新旧,
隐隐微黄是愈期。
这一首诗说明了由外表诊视病人的原理与方法,就是说人的气色可以与四季同样,与颜色配合,以断病情。面颊上左边气色灰暗表示肝有病,右边灰暗是肺有病,如果心有病的话,额头颜色必会反常,肾病表现在颐处,鼻子呈现了脾脏的毛病,如果各部位气色与时序相合则佳,如果逢到克制当然不吉,颜色的不佳则愈旧愈久愈劣,如果面现微微的黄气,则证明胃气上升,是病愈之兆。
所以所谓“望”,是用看相的方法,察究病人的病情,其中还包含了看舌苔等等,及一切眼睛可以观察到的因素,来判断病情。
闻——听病人的声音
根据五行生克,及五脏六腑的配合,用声音判断病人的情况。
肝病出怒声,容易发脾气,轻易动怒的病人,一定是肝有病;若常自喜笑,那么他的病一定是偏重于心脏方面。脾病则多思虑,除了一般过度用脑,神经有问题外,得病时,比平时思虑还多。肺病忧悲爱哭泣。肾病多呻吟,转身弯腰起身坐下,浑身疼痛,常发哼唷之声,必是肾病体弱。
实际上,从声音分辨病情是颇为困难的,关于这方面以后还要作较详细的说明。
问——病人自己的感受
给病人看了相,注意到了病人声音的变化,现在要问一问病人自身的情况,与自己的亲身感受了。
关于问的范围,陈修园也编好了要点:
一问寒热二问汗,
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
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
再兼服药参机便。
妇人尤必问经期,
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言告儿科,
天花麻疹虔占验。
由于这几句要点,可知古代中医的治闻,对病人事先也要经过严密的审察,等于现在的全盘检查,同时已对“人”有具体彻底的了解,才好下诊断,所以中医内科是全科的医生,包括了小儿科、妇科等。
切——诊脉
诊脉是最深奥的一门学问,事实上,这是需要长久及多方面的实验,才能有所成就的,初学的人常从诊猪狗开始,试一试没有生命的脉,是怎么一回事,再来摸有生命的脉,什么猪呀狗呀,抓到了就要摸一摸它们的脉,其中的道理,陈修园有诗如下:
微茫指下最难知,
条绪寻来悟治丝。
三部分持成定法,
八纲易见是良规。
胃资水榖人根本,
土具冲和脉委蛇。
脏气全凭生克验,
天时且向道从窥。
阳为浮数形偏亢,
阴则沉迟势更卑。
外感阴来非吉兆,
内虚阳陷实堪悲。
诸凡偏胜皆成病,
忽变非常即弗医。
只此数言占必应,
脉经补叙总支离。
在《礼记》中有一句话:“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许多人以为,这个医家要三代作医生,才能请他治病。其实这个三世,不是三代的意思,三世是指:一《黄帝内经》、《灵枢》、《素问》;二《神农本草》;三《太素》(脉理)。精通这三项,是作医生的必备条件。所以,不通三世者,不能算是医生,不能服其药。
《太素》所讲求的,完全是气脉的问题,在宋、明以后,懂得《太素》的,称为三指禅,不但在摸脉以后能了解病人的病情,并且可以了解人的穷通富贵。脉理真是一门玄而又玄的学问,难怪称这些人为三指禅呢。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黄帝内经》的前面提到过望闻问切,望是眼睛看的,就要晓得看气色了。我们的脸上,春在东方(指左颧骨),夏(指额),秋(指右颧骨),冬(指下巴),中(指鼻子)。肝在春天这一面;夏,心脏;秋,肺;冬,肾脏;中间脾胃。所以我们说,就要懂得看相了。
哎哟,你老兄鼻子这里长一颗痣啊!判断你可能有痔疮,或者是外痔,或者是内痔;因为鼻子中央管脾胃肠道,属土。所以,学中医的话,这一套先要学会。而且气是气,色是色,气色是两回事。
有人一进来,如果你学过中医气色论,一看已经知道他的问题了。不但如此,还包括了运气问题。如果做生意的话,一脸的黑气,或者发青的气(指右颧骨),一定倒霉,不但蚀本,最少是手边调不动了;严重一点还打官司,坐牢。或者反过来,也可以看要升官发财的。气色怎么看呢?里头告诉你,这个色容易看,气你就看不出来了。
学医的时候,要练眼神,我们过去学,也是这么看,要你在人睡着没有亮光时,用蜡烛在脸上一照,不准洗脸就看出来了。这一套学问一大堆。所以学医先学望,眼睛一看已经知道了一半,等到把脉,那是最后的事情了。我刚才讲方位里头的气,我常常告诉年轻学医的,你要懂医学看气色,多去看京戏,京戏有脸谱啊。像那个张飞一出来,这里黑的,额头这里白的,白的代表脑子里头的智慧很高,脾气很大,张飞一定有肝病,又会喝酒,所以一脸黑气。白面书生脸白,肺一定有问题,可是有脑筋,也有思想。那么演刘备、诸葛亮出来,没有脸谱,不化妆,看起来很平常;庄子说,看起来很平常的最高明。你懂了脸谱,就慢慢去研究气色,学医就懂得“望”了。
至于“闻”呢?听人讲话的声音、表情,已经知道病在哪里了。这是要做工夫去练的。然后再问哪里痛啊、怎么啦、几时发生的等等。如果你懂得的话,看到练过武功的人,他的病就有特点了。
所以有人说,哎哟,我腰脊椎这个地方忽然痛。你要晓得他的职业;他说:“我在工地里头监工。”“哦,你碰到东西啦?”“没有啊。”“你想想!”“哦,有,前几天。”他刚好碰到那个穴道。这就是“问”哦。
学医啊,太难学了!医学就是政治家的学问。政治家什么都要懂。望、闻、问,然后才来切脉。切脉还是最后一步了,高明的医师先看相。以前抗战的时候,在湖北四川的边境,碰到一个乡巴佬,蹲在地下做篾。篾字听得懂吗?编竹篓子的那个篾条,现在你们年轻人不懂了,就是蹲在地下编竹篓子。听说这人看相第一流,我有一个朋友,也给他看过,说真灵啊!
抗战时,他在海军,中国的船都被日本沉到长江里了,海军就归到陆军。他是海军出身的,人家看不起,他说在陆军像个小姨太跟在后面一样的,人家不理我们。我们很无聊,三个海军没有事做,听到这个看相的很高明,就上山去找他。他蹲在那里眼睛都没有抬,手还在工作。
第一个人给他看,“你很好,你现在大概是少校。”一下子就说对了。“你,三年以后做文官去了,不会做军人。”果然,这个家伙三年以后去做县长了。第二个一看,“你啊,官到了中校位置,上校都做不到。”我这个朋友是最后一个,他说:“你啊,上将军、总司令。”
这个朋友想我是北方人,又不是黄埔出身,是海军出来的,又不是浙江人,哪里有机会做官?所以听了就笑。但结果怪了,一个真是几年后当县长,另一个家伙他只到中校。他说,等我到了台湾当了海军总司令,已经是上将了,忽然想起这件事,就叫国防部给我查这个海军出身的人,一报上来有。什么阶级啊?中校。看相说我的准了,当海军总司令,而且做上将;他还是中校,我偏要把他提成上校。(众大笑)
结果啊,他就查了很多资料,报功,说这个人应该升上校,上了几次公文,上面都批不准。最后我发了脾气,说,我一个海军总司令,虽然后来地位更高了,我连升个一级上校都升不上去!马上就公文给他顶上去,结果行了。发表上校那天,这个中校进医院死了。(众大笑)
为什么讲出来这个?你们做医生的,尤其学中医的,不是靠仪器哦!两个眼睛就是仪器!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