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者雜於方寸之間,而不知所以治之,則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無以勝夫人欲之私矣。”二者就是指的人心和道心,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個樣,雜於方寸之間,方寸就是我們的心處。我們的心用方寸來形容,不是我們人體心臟的心,這個心按照宋儒體會考證的,大概在心口窩那個地方,心臟的上邊。那個位置我也說不清楚,他們說得很清楚,這個位置的判斷,是根據《易經》來的,我記得好像是陸九淵判斷的,其他的宋儒依據他的判斷。
人心道心雜於方寸之間,雜於我們這個位置上。我們不要考慮它在什麼位置,我們想什麼都是我們心發的,有時候發出來是善,有時候發出來是惡,我們不能達到像聖人心完全是善,一點不善的念都沒有。在我們的心上,善惡總是绞在一起。有時候良心發現,有時候私心貪欲又引導我們去做那去說這,這就是“二者雜於方寸之間,而不知所以治之”,不知道怎麼治。
修心也稱治學,治有調理調正的意思,不知如何處理這兩個心在我們心中绞毛,這樣一個狀態。绞毛是我們本地的土話,就是夾雜在一起扯不開,大家自己體會,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樣。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治,那就很容易順著私欲順著私心一個勁地往下走,走下去,就是人心惟危,越來越危險。人心越危險越不安的時候,道心越難以發現。越是不善的人良心發現的次數越少,甚至沒有良心發現。有善性有善心的人,他稍微有一點做得不好,自己就很容易產生良心發現。感覺到良心發現這一點,就知道應當去做好,下一步就往好的方面去努力了。
如果不知道怎樣治我們這個心,如何調理我們這個心,就是危險。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良心越來越不發現。“而天理之公,卒無以勝夫人欲之私矣”。道心體現的就是公,人心、雜念所體現的就是私,你不分辨,順著私欲流淌,結果公心越來越少,私心越來越重。那最終的結果是什麼,要麼是死亡,要麼是監獄,就是這個樣。
我的同學,一共高中的時候考上學的就二十幾個人,一個班的,現在蹲監獄的三個了。今年春節的時候同學聚會,我才聽說。以前聽說一個,他們說的時候,我一下想起,以前他們都做小兵的時候,在機關裏面,都跟我談過這樣一個問題,他說:“你如果給我五千塊錢,我就能弄一個副科級。”就是送禮買官。實際上其餘的同學儘管也有牽著,想做做不上,有這事那事,沒有談到這樣的問題的。
這是他們三個一個共同的特點。這就是人欲之私,你從這個地方開始起這個念,以後你就是花了錢,買了官,做了官,權利越大,貪心越大,走下去,那不監獄就是家嗎?他們談買官這些事的時候都送禮,這也是現實的狀況。機關上有這個說法,你不積極來找我多溝通,來找領導多溝通,你就沒有上進心。上進心體現的是跟領導多溝通,我願意當官怎樣怎樣,這也是官場上一個錯誤的理念。你看,有人欲之私一起,慢慢地走下去,公理就不能勝它了,最終結果就很糟糕,在人身上體現的就是天理滅而人欲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