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让课堂充满创生性

作者: 蒲公英的春天 | 来源:发表于2021-09-26 05:22 被阅读0次

文        梁树丽

10月25日课例研讨

            (一)谈核心素养

在观看视频之前,我首先关注的是论坛的标题。

标题的开头是“基于核心素养……”我觉得我们首先有必要先来复习一下 “核心素养”。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思维品质(分析、推理、判断、表达等)的培养。

核心素养

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和水平,它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对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生英语学习的普适性要求。

随着新课改的有序推进,核心素养得到了广泛关注,英语教学实践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创新中。阅读教学作为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阅读是一种积极的信息加工过程,是大脑利用语言和非语言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的过程。英语阅读,尤其是绘本阅读,因其丰富的教育文化内涵和语言赏读价值展现了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学生在阅读中识别、提取信息,了解语篇大意;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与比较、推理与判断,深入解读语篇;对作者的思想、观点进行评价或者提出质疑,并阐述自己的主张或见解。

然而,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部分教师认为小学生词汇量少、知识面窄、语法欠缺,阅读教学不宜开展过深,往往最多采用 “讲解式” 的填鸭教学模式,使阅读教学仅停留在表层,这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相违背。

为此,将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落实到英语阅读教学之中,并依据思维的不同层次设计教学活动,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是每位英语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和践行的任务。名思教研--- 名思成就新名师,这个名字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二) 谈本课中的提问设计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教师的提问开始。因此,提问是课堂是否具有创生性的前提和关键。精彩的课堂源于精彩的创生,而精彩的创生源于精彩的提问,这就是桂婷婷老师这节课给我带来的启发和收获。

桂婷婷老师的这节阅读课The day without the morning call虽然是以读前,读中,读后来设计,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她最大的亮点在于她设计的问题。


读前:用提问激活思维参与

桂老师用一首歌曲What animal can you see on the farm ?来进行课前热身,这不仅是一首歌也是一个提问。这首歌贴近生活,孩子们在唱歌跳舞表扬的过程中复习巩固了所学过的动物单词。然后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个追问 What other animals can you see ?这个问题激活的是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孩子们回答 I see … ,I know…

然后桂老师展示本课课题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继续追问

What do you know from the picture ? 这样的问题设计马上就激活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会发现,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一直都是以提问的形式来进行对话。

比如 :

S1:I know it’s a farm .

T:Why do you think it’s a farm ?

S1: There is a house , a fence and animals.

再如:

S2:The sun is sad .

T:Why is the sun sad ?

S2: It’s time to get up but they are still sleeping .

最后提问落到标题The day without the morning call,让学生猜without的意思。

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在设计这节阅读课的时候,问题的设计是层层推进的,从题目出发,然后一点点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随着思考的思考深入,学生的思维也被激活,特别是猜测单词的意思,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读中:用提问促进思维互动

读中是以活动为载体完成文本解码,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桂婷婷老师用Who 和What两个疑问词来进行问题设计,促进思维互动。

问题设计如下1.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story ?

在这个问题的设计中,老师引导学生用What ,Who ,Why的模式进行提问,促进学生的思维互动,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1) Skim and get 快速翻阅绘本,找出Who are in the story ? Who makes the morning call ?通过扫读,学生能在问题的引导下快速捕捉到相应的信息,从而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这个环节中,How does the rooster makes the morning call ?这个问题的 设计非常好,学生通过西方公鸡的打鸣声的比较了解文化的差异。类似的问题还有让学生找出单词rooster和hen的不同之处等,这些都是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 Read and choose 自读绘本选择正确答案,然后再次阅读,完成Scan and find 的任务——What do they do ?

学生通过阅读,通过分析各种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推理它们之间形成的逻辑关系,不仅提高了阅读的技能,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给学生渗透的也是有效的阅读策略。

读后:用提问提升思维能力

在文本解码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桂老师同样运用简笔画形成思维导图的方式从语言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构建知识框架,这有利于学生思维逻辑性的增强和语言能力的提高。

(1) What are you doing ?

桂老师请四个同学来表演文本,并用问题提问: How do you feel ?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同时也是把自己的思想植入文本角色来深刻理解文本中人物的感受,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唯有“感同”方能“身受”。

(2)what does the story tell us ?

绘本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还有一个道理。这个故事中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最重要的,认为公鸡是不重要的,可是离开了公鸡的morning call后一切都乱套了,这时才发现原来自己认为的不重要其实才是最重要的。

想让孩子们明白这个故事,明白故事传递给我们的理念,我们必须利用“感同身受”的表演形式来实现。桂老师的课堂设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她的课好,好在她知道什么是最适合,最合适。

(3).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 ?

这个问题升华了主题意义,促使学生有了“我”的思考,学生的答案让我们看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看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高。

总之,读后这三个问题逐步深入,从语篇出发,但不局限于语篇,也适当地延伸到语篇之外,帮助学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为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和合作交流创造了机会。

当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用认知构建促进思维结构的发展的时候,其创新思维能力就在此活动中得到了培养。


(三)谈自我的发展提升

1.从课例题目出发,多个维度来判断语用价值,挖掘主题元素。

2.积极调动思维,设计有意义的问题引领,探究主题,凸显思维深度,让课堂充满创生性。

3.角色扮演,体验主题,展现自我。

4.导图绘制,提取框架,对文本内容进行概括,复述,补充等,实现对文本主题的深层次的探。

相关文章

  • 提问,让课堂充满创生性

    文 梁树丽 (一)谈核心素养 在观看视频之前,我首先关注的是论坛的标题。 标题的开头是“基于核心...

  • 学生不愿回答问题?也许是提问方式不对

    提问,作为最普遍的教学手段之一,是让英语课堂充满创生性的前提。“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教师的提...

  • 让课堂充满“智慧”

    做一名智慧的老师,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的追求,但怎样做才算是智慧老师呢?在我们的课堂中如何能充满智慧呢?所谓“教什么比...

  • 让课堂充满温度

    课堂应当是充满温度的,这便要求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是灵动的。 最近在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几点是让我有一定思考...

  • 让课堂充满温情

    今早晨诵课我带领孩子们读了王维脍炙人口的古诗《九月九曰忆山东兄弟》。其中有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

  • 让“课堂”充满活力

    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在活动中开发智力,在活动中开阔思维,在活动中拓展视野,课堂也可以是一个活动的场所,在活动中实现高...

  • 让课堂充满正能量

    有这样一句话:孩子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他们的世界就是什么。那么作为老师我们该给学生们传递些什...

  • 提问带给我们的思考

    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课堂提问的问题,我们最常见的课堂提问是教师向学生提问,然而我今天要谈的是另外一种课堂提问,就...

  • 如何避免课堂提问无人回应的尴尬?

    提问和对话是促进知识建构的重要方式,然而大部分课堂提问是伪装成「对话」的「教师独白」,只是为了让课堂「流畅地往下进...

  • 【书摘】有效课堂提问的22天策略

    有效课堂提问的22条策略 胡庆芳 孙祺斌 李爱军 刘文艳编著 第一章 有效的提问策略让课堂学习精彩无限 >> 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提问,让课堂充满创生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fnxn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