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畫】人間詞話·卷上<59>·清·王國維

作者: 半暇 | 来源:发表于2019-05-06 12:11 被阅读5次

半暇·得半日清閑,抵十年塵夢

【臨硯】

【原文】

近體詩①體制,以五、七言絕句②為最尊,律詩③次之,排律④最下。蓋此體於寄興言情,兩無所當,殆有均之駢體文⑤耳。詞中小令⑥如絕句,長調⑦似律詩,若長調之《百字令》《沁園春》等,則近於排律矣。

【註釋】

①近體詩:即今體詩或格律詩,是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句的通稱,為區別於此前的古體詩,故稱。講究平仄、對仗和聲韻。近體詩包括絕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種,以律詩的格律為基準。

②五、七言絕句:即五絕與七絕,五絕每句五言,每首四句;七絕每句七言,每首四句。

③律詩:近體詩的壹種。律詩是發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正式定型,成熟於盛唐時期。律詩分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律詩壹般規定每首八句,也有僅為六句的,則稱為小律或三韻律詩;十句以上的,則稱排律或長律。律詩要求全首通押壹韻,限平聲韻;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

④排律:律詩的壹種,又稱長律,是按照律詩的格式加以鋪排延長而成,故稱。排律與壹般律詩相同,嚴格遵守平仄、對仗、押韻等規則,韻數不低於五韻,多者可達壹百韻。除首尾兩聯外,中間各聯須對仗。各句間也都要遵守平仄粘對的格式。排律以五言為多,七言極少。五言六韻或八韻的試帖詩也是排律的壹種。

⑤駢體文:即駢文,亦稱駢儷文、駢偶文、四六文等。是與散文相對而言的壹種文體,產生並形成於魏晉時期。因其句式兩兩相對,猶如兩馬並駕齊驅,故被稱為駢體。其主要特點是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對仗;在聲韻上,運用平仄,韻律和諧;在修辭上,註重藻飾和用典。是壹種相當重視形式技巧的文體。

⑥小令:亦稱令詞、令曲,詞體的壹種。詞體分小令、中調和長調三類,明人始有此明確劃分,而將五十八字以內者稱為小令。或認為小令出於唐人酒令,或認為小令最初當是音樂術語,燕樂曲破中節奏明快精練的部分即叫小令。若幹帶有“令”的詞牌有《調笑令》《十六字令》《如夢令》《唐多令》等。

⑦長調:即慢詞,詞體的壹種。壹般字數較多,體制較長。明人將九十壹字以上者定位長調,但爭議頗大。

【譯文】

近體詩的體制,以五言、七言絕句最為尊尚,律詩排第二,排律為最下等。因為排律對於寄托興味、抒發情感兩者都不適合,大致如同有韻的駢體文而已。詞中的小令如同絕句,長調如同律詩,至於長調中的《百字令》《沁園春》等,就與排律差不多了。

【評析】

此則言文體尊卑是表象,而以“寄興言情”四字為內核,在朝代上為唐五代北宋,在體制上為小令張本。此是王國維用意曲折處。

文體本無所謂尊卑,但王國維卻刻意要分出高下,其中當然有他的用心所在。他認為在近體詩中,絕句為尊,律詩次之,排律最下。這壹排序,從現象上來說,是篇幅越長,地位越低。但何以會形成這樣的“定勢”呢?王國維提出了“寄興”與“言情”兩個問題。篇幅越短如絕句,因為字數限制,自然無法將情感在文字表面說透徹,所以只能以比興的方式隱約點明,而將言外之意留待讀者去想象,所以越是體制短小的文體,越是要講究比興的方式。體制長的文體可以詳盡鋪敘,而鋪敘之中自然要形成以敘事為主體的結構,如此對於以“言情”為宗旨的詩歌文體來說,就不免偏離了方向。所以王國維說排律類似有韻的駢文,於寄興言情“兩無所當”。

說詩體尊卑,其實意在說詞體尊卑。所以,王國維在為近體詩之尊卑排序完畢後,就過渡到詞體尊卑之排序了。他把小令擬之如絕句,把壹般性的長調擬之如律詩,而將《百字令》《沁園春》等特別長的長調擬之如排律。其用意亦如近體詩之排序,在“寄興言情”四字而已。所以這壹則說到底,王國維就是要將小令的地位奉為最高。因為只有寄興言情的小令才有境界可言,也只有唐五代北宋才是小令昌盛的時期,而南宋詞則以長調居多。如此,即僅從小令壹端也為王國維推崇唐五代北宋詞提供了文體依據。

註:以上均轉載自易文言網。

半暇·悦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畫】人間詞話·卷上<59>·清·王國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pce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