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某些人的话说得好听而举荐他,也不因为他人品不好而不采纳他有道理的言论。”
【感悟】
一、君子不以言举人
孔子认为,结交人、推荐人、选拔人时,一定要慎重,慎重的关键是重“德”。这句忠言对任何人都是中肯的。
有些人常常被别人的美好言辞迷惑而轻率地相信。历史上这样“以言举人”断送了自己大好前程的例子很多。就以近年来很多高官落马为例,最初的提升阶段,还都是廉洁自律的,自从结交了一些唯利是图的“贿赂”哥们儿后,渐入花天酒地,也就把自己带入不归之路。本章孔子告诉我们,言行是否有德,是我们观察和判断一个人是否可以信任的重要标准,平时结交朋友或为政选拔人才时,要远离那些看似很义气,而怂恿你做超越底线之事的人。
幸福的生活,应该是一场“有德”的自我修炼,即使有时会有些孤独,要坚信万物生长且有诗在远方……
短暂的花天酒地固然能刺激人分泌快乐,但长久的刺激却容易让人感到疲惫。
很喜欢杨绛先生说的那句话:“我和谁都不争……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幸福,正是这种淡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扰乱自己心绪的,大多是周边的人,如果我们学会孔子的“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就可以像杨绛先生那样幸福!
是的,修炼就是这样奇妙,伴你每天境界升华,眼界大开,心胸开朗。
健健康康的活力,无私无畏的努力,远离巧言令色的诱惑,有几个有德的知己,足矣!
二、不以人废言
看某个人不顺眼,未必不是“忠言逆耳”、道理不好。无德者也可以说出有道理的言论。
这时就要把人与言分开。人是人,言是言。如果不欣赏甚至憎恶一个人,或是这个人是蹲过大狱的人,但这个人说的话有道理时,还是应该接受、采纳的。这是一种大心胸,是“对话不对人”。
春秋时期,齐桓公重用管仲而成就霸业的故事,可以成为不以人废言的典范。管仲曾亲手射过齐桓公一箭,但是齐桓公却接受了鲍叔牙的推荐,起用了已是死囚的管仲,并拜其为相,并称管仲为“仲父”,使管仲的治国之才得到充分的发挥,迅速让齐国富强起来,以至达到“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的局面。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蕅益大师在《论语点睛》中说,“至明至公。”至就是达到究竟、极其。说孔子本章的话极其的开明、极其的公正,他没有偏私。这是孔子识人乃至提升自己的大智慧!
有德者不一定善于言辞,善于言辞的人不一定有德。因此,一定要慎重,不能仅凭三言两语就肯定或者否定一个人,必须要做全面的考察,就可以使自己远离祸患!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