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译释一】宰我请教老师说:“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前往营救落井者,却不必跟着跳到井里;君子可能因其正直被一时欺骗,却不应该无端遭人蒙蔽陷害。”
【译释二】宰我请教孔子说:“行仁的人,若是有人告诉他‘仁德在井里’,他是否应该跳下去?孔子说:“他怎么会这么做呢?你可以诱骗仁者井里有仁可取,但不能诬赖他分辨不了道理。”
【感悟】
朱子分析宰我为什么会提这样的问题是“宰我信道不笃,而忧为仁之陷害,故有此问”。宰我是孔子的弟子,他擅言语,但他对“仁道”的诚敬心不够,信得不深,所以行得不力。“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如果一个人对于“道”没有信心,他就很难成就大事业。信心是他的推动力,它能长养功德、长养善根。宰我对于仁没有足够的信心,他会忧虑:假如我一味的去行仁,做仁德之事,我遭陷害怎么办?他有这个顾虑,所以会问这个问题。
本章蕴涵着孔子的道德修养与智慧相结合的两个方面。
一、 仁者既要讲动机,又要看结果
“译释一”孔子认为:跟着跳下井是不必要的。如果你不分青红皂白跟着跳下去,那么,在井下等待营救的就可能不只一个人,而是还包括你。救不出别人,自己又需要别人来救,徒给大伙增添了一个大麻烦,何以谈“仁”?真正应该有所为的,是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立即寻找有效的救人办法并组织救人。既要讲动机,又要看结果。
有人认为这与孔子一贯倡导的“见义不为非君子”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通读《论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理念:一个真正的仁者,绝不是一个愚者,他不会以先入为主的世故伪诈而龌龊的机心去揣测他人,但一定是“智勇仁齐备”“果达艺”高超。他怎么会不明白真假,不懂得因果呢?一个真正的仁者是可以为了追求仁道而舍弃生命,但绝不会做无谓的牺牲,你可以用一些手段、方法欺骗他,但他绝不会被你所迷惑的。
孔子经常对弟子进行”珍惜生命“的教育,很重视“明哲保身”。“明哲保身”出自《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原指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后来变成了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善于保全自己并没有错,如果不能保全自己,那你怎么能救人呢?救人也要讲究方法啊!
二、仁德的修养包含德性与智慧两个方面
读“译释二”使我想起一个故事:“从前,有人送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命管理池沼的小吏养在池中,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鱼烹着吃了,回来说:"那些鱼悠然游走了。子产说:"算是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啊!"管理池沼的小吏出来就说:"谁说子产有智慧?我既然已经把鱼做熟了吃掉,他还说:'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
子产是在无伤大雅的前提下仁慈地包涵面对面的欺骗,虽然洞若观火而不予揭穿,但不赞成在大事上一无所知的糊涂将就。因此仁德的修养也包括为人处世的智慧经验。 作为小人的“校人”还到处宣扬子产不智,其实谁是谁非、智与不智,大家都心知肚明。
本章也是孔子点化宰我,启发宰我要有“大悟”,放下疑虑,因为真正的仁者不会迂腐,他是有足够的智慧处理好问题的。
总之,本章告诉我们,仁德的修养包含德性与智慧两个方面,德性的修养如果缺乏理性智慧的支持就难以成全。敦厚的慈悲、仁爱的情感,永无竭止的热情与力量“助人”,还需要洞悉世道人心的智慧与人生经验来作为强力的支持。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