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电影之前,我看到一些影评说这部电影拍得很烂,因为其某些内容比较敏感,涉及到原生家庭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没看之前,不下定论,只有自己看过才有最真实的感受,我就喜欢会会“烂片”。
《涉过愤怒的海》改编自同名小说,在原著里老金是一名退伍军人,退伍后回到老家,买了一艘渔船当起了渔民。第二年他与岛上的第一个女大学生顾红结婚,有了一个女儿娜娜。接着是很经典的情节,夫妻二人离婚,老金与娜娜相依为命。之后老金供娜娜去日本留学,却换来女儿身中17刀离奇身亡的死讯。最有可能的嫌疑人是娜娜的男友李苗苗,愤怒的老金涉过愤怒的海来到日本,踏上寻仇之路,与李苗苗一家展开争斗,最终审判了“凶手”。
原著中的父亲老金是很有头脑的,故事情节也十分动人心魄,但电影版把原著改得天差地别,槽点满满。我们且不说这点,暂时抛开原著,去分析这部电影要揭露的本质,这部电影中主角的真实心理。
原生家庭中爱的极度匮乏,导致娜娜终其一生在寻找一个畸形的“避风港湾”。同样,她在爱情中极度缺乏安全感,她追求的,是一个可以弥补父亲角色的伴侣,她希望被当作附属品一样地被“爱”。她追求疯狂地被掌控,甚至渴望对方“嫉妒她的鞋子”。而李苗苗则是另一种极端,他渴望去掌控,去破坏,去毁灭。两人伸出两个极端,因此延伸出了宿命的拉扯,和最终的毁灭。
娜娜看似长大成人,奔赴异国他乡远离家庭,但实际上她永远在寻找那个小时候的衣柜,希望躲进去被紧紧包裹,被完完全全拥有。童年的匮乏让她永远无法挣脱父爱的“衣柜”,永远在寻找“父爱”,最终躲回“衣柜”,结束自己的生命。唉,多么可悲。
看到衣柜这个意象我会有一些共情,是因为想起小时候三四岁的时候,因为爸妈工作忙,我住在姥姥家。姥姥家也有一个老的木头衣柜,我和表弟玩捉迷藏,我最喜欢跑到卧室角落,打开柜子门,爬上一层层整整齐齐的被褥,然后蜷在里面关上柜门。我好喜欢这种小小的密闭空间带来的安全感。很希望不会有人找到我。只不过,我已经永远离开了儿时的衣柜,而娜娜她却一辈子困在了儿时的衣柜中。
影片中,不同的人都问了老金一个相同的问题:“你真的爱你女儿吗?”老金从未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他面对女儿尸体时的生理恶心;他大方地将女儿被侵犯的视频给娜娜的朋友看,甚至连朋友都难受地转过头去,他也毫无身为一个父亲的不忍;他只是在表达:“我老金的女儿被糟蹋了,这根本就是一个笑话。”在复仇的极致癫狂中,与不时流露出的可怖冷漠中。老金并不因为疼爱女儿而复仇,只是扮演“一个男人的东西被夺走了,我要去拿回来”的父权剧情。作为一个男人,自己最需要保护的对象——女儿,被男人糟蹋了以后,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最大程度的侮辱。所谓“爱”,不过是一场自我感动,一场自恋与自怜。
父母的爱,总是在失去孩子后来得浓烈,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生存比爱更重要。对于生在原生家庭极度缺爱的女孩子来说,在父亲那里得不到的爱在别的男人身上也是得不到的,谈恋爱就是历劫,很容易被人欺骗。人格不健全的人,很难得到健康的亲密关系。可怜的娜娜便是如此,遇到这样的家庭这样的父母和这样的男友,最终惨死异国他乡。
原生家庭真的太重要了,很多父母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孩子要学习好、懂事听话、样样精通,在其他父母面前能给自己长脸,尤其一点,要遵从父母的安排,以父母的想法活着。无论是忽视还是溺爱,都会毁掉孩子。我的原生家庭并没有那么完美,有争吵打闹,经常上演家庭伦理大剧,虽然不如影片中的如此极端,但我也非常能共情有这些经历的人,因为我与他们有相似的经历,感同身受。爱人先爱己,虽然我们都像娜娜,但希望我们永远不会成为娜娜,大家一定要更爱自己多一点!
因此,这一场涉过愤怒的海,这场疯狂的追逐,本质上上演了一场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毁式的闹剧。一场要向夺走男人自尊的敌人——李苗苗,通过以牙还牙的方式,讨回尊严的父权仪式。在这场仪式中,故事的主角一直是老金自己;而原本的主角,娜娜,无论是活着还是已经离开人世,只不过是一个投射老金欲望的客体。至于她作为一个人的真实的情感,欲望,是不被看见的。
涉过愤怒的海,之后呢?海的彼岸不是大仇得报,不是爱,只是老金幻想当中那个乖女儿形象的崩塌,那个想象中完美父女关系的彻底破溃。
涉海之后,彼岸在哪?没有彼岸。救赎之道并非审判“凶手”,大仇得报。早在经历了儿时痛苦的童年之后,娜娜便已经再也回不来了,有的人活着,可她已经死了……究竟是谁杀了娜娜,是娜娜自己,是她的男朋友李苗苗,更是她的父亲老金,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自己极端的缺爱,处于另一个极端的男友,三者合一,彼岸早已消失,结局早已注定,可悲可叹,也可恨。
《涉过愤怒的海》无论是视听,情节节奏,人物刻画还有主题都觉得蛮好的,不落俗套,值得一看,并不像一些影评所说的那样,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写完之后去看其他叫好的影评,发现大家的解读方向和内容也基本类似,很难有多角度剖析。总之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但称不上神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