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鲁迅写给钱玄同的信,大抵讨论了是否该学习、该议论世界语以及是否该为顽固的愚民引路的问题。
关于前者,鲁迅的意思是,“人类将来总会有一种通用语言的,但是是否是现在的世界语就未可知了,所以我虽赞成该有世界语,却不愿讨论。他有一处说得特别好,用了一个例子:“现在不过草创时代。正如未有汽船,便只好先坐独木小舟;倘使因为豫料将来当有汽船,便不造独木小舟,或者不坐独木小舟。那便连汽船也不会发明,人类也不能渡水了。”
仅一个例子便把“先行者”的观念完美阐述,实是妙极。
的确,有些东西,将来是会有的。拿现在说,好比星际穿越之类,将来人类大部分甚或全部搬离地球是可能发生的。然而如果科学家只是想着知它总会发生的,而不去实践,那其实永远也不可能实现。毕竟,以现在人的想法,谁会去想到要离开地球?倘你在大街上这样宣传了,人们定会给你无数白眼,政府指不定也要把你捉起来。但若是因为大家都认为不可能搬离而不去想这事,那么,等到将来某天资源枯竭,再去想便迟了!到那个时候,甚至都没有资源支持你去做这件事。所以应有"先行者”,应有超越时代的眼光,应当去想这件事。
后来鲁迅还说了“引路”之事,说当你发现有条平坦光明的大道,想拉上别人一起去,却发现别人根本舍不得老路,这时你应当劝上一劝,而劝不得,那便不须再去理会罢,不必强拉,各走各路。
正如上文所提 ,自然有人会想到星际穿越之事的,他想,以人类如今如70亿的数目,乘以每个人消耗资源的速度。减去重新利用的资源,竟是负数!他想,几个地球都能让我们给耗尽了!
读《渡河与引路》有感于是便去想如何去到别的宜居星球的事了,他发现了或者说他们发现了这条路,理应是光明的,当然也是不被理解的,怎么办呢?劝吧。有用么?在这个时代,大家都比较安逸,至少没有太多颠沛流离。他们说,你瞧现在多好,像以前,物质匮乏。所以以后物质生活会越来越丰富,东西会越来越多!”
然而那不过是因为人类开发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罢了,等到用尽了,还剩什么呢?
劝是没有用了,自己上路吧。诚如鲁迅所说,“硬扶比抬更费力,更难见效。翻后再抬,比将翻便扶,于他们更有益。”所以等到以后,遥远的以后,人类裁了跟头,再去抬,与我们更有益,只是代价大了很多。
现在,应该有科学家先去“走一走”,先自己走。
读《渡河与引路》有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