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千钻公会学而习之
吕氏春秋.孟夏纪 .尊师

吕氏春秋.孟夏纪 .尊师

作者: 钱江潮369 | 来源:发表于2018-12-18 14:31 被阅读37次

    【原文】


            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帝颛顼师伯夷父,帝喾师伯招,帝尧师子州支父,帝舜师许由,禹师大成贽,汤师小臣(1),文王、武王师吕望、周公旦,齐桓公师管夷吾,晋文公师咎犯、随会,秦穆公师百里奚、公孙枝,楚庄王师孙叔敖、沈尹巫,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2);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子张,鲁之鄙家也;颜涿聚(3),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驵(4)也,学于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钜狡也,学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

          凡学,必务进业,心则无营(5),疾讽诵,谨司闻(6),观(7)愉,问书意,顺耳目,不逆志,退思虑,求所谓,时辨说,以论道,不苟辨,必中法,得之无矜(8),失之无惭,必反其本。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死则敬祭,敬祭之术,时节为务;此所以尊师也。治唐圃(9),疾灌寝(10),务种树;织葩屦(11),结罝网,捆蒲苇;之田野,力耕耘,事五谷;如山林,入川泽,取鱼鳖,求鸟兽;此所以尊师也。视舆马,慎驾御;适衣服,务轻暖;临饮食,必蠲絜(12);善调和,务甘肥;必恭敬;和颜色,审辞令;疾趋翔(13),必严肃;此所以尊师也。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14)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15),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16),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17),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注释】


    (1)小臣:指伊尹。

    (2)爽:与“喑”同义,不能说话的意思。

    (3)颜涿(zhuō)聚:名庚,齐大夫,孔子的弟子,死于哀公二十三年犁丘之役,故《淮南子》称他“为齐忠臣”,此篇言“以终其寿”,盖为误记。

    (4)驵(zǎnɡ):市侩,古代集市贸易的经纪人。

    (5)营:通“荧”,惑乱。

    (6)司闻:指主闻的耳朵。

    (7)观(huān):同“欢”。

    (8)矜:自夸,夸耀。

    (9)唐圃:场圃,是种瓜、果、蔬菜的园地。唐,通“场”。

    (10)寝:同“浸”,灌溉。

    (11)葩屦:麻鞋。

    (12)蠲(juān):清洁。絜(jié):通“洁”。

    (13)趋翔(qiànɡ):步行有节奏。翔,通“跄”。

    (14)内:同“纳”,接纳。

    (15)成身:指自我道德修养的完善,成为君子。

    (16)太学:这里指明堂。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

    (17)齿:列。弗臣:不把他们作臣下看待。


    【通译】


          神农的老师悉诸,黄帝的老师大挠,颛顼的老师伯夷父,帝喾的老师伯招,尧帝的老师子州支父,舜的老师许由,禹的老师大成贽,汤的老师伊尹,文王、武王的老师吕望、周公旦,齐桓公的老师管夷吾,晋文公的老师咎犯、随会,秦穆公的老师百里奚、公孙枝,楚庄王的老师孙叔敖、沈尹巫,吴王阖闾的老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的老师范蠡、大夫种,这十位圣人、六位贤能之士,没有一个是不尊重老师的。如今的人尊荣比不上帝王,才智不及圣人,反而想不尊重老师,这样有什么理由可以达到五帝六贤的水平?这正是此后没有再出现五帝这样的圣明的人,乃至三代盛世消失的原因。

          况且上天造人,使人类的耳可以听声音,如不学习的话,他的听力就不如聋子;使人的眼可看见物体,如不学习,眼力就不如盲人;使人的口可以发出声音,如不学习,语言表达能力就不如哑巴;使人的心可以了解事物,如不学习,智力就比不上狂乱无知的人。所以凡是学习,并非能够给人增加好处,使人通达天性。只是能够保全上天所赐与的本能而不败坏它们,这就叫做善于学习。子张,原是鲁国庸俗的小人;颜涿聚,原是梁父山的大强盗;后来跟从孔子学习。段干木,原是晋国市集的大经纪,后来跟从子夏学习。高何、县子石,原是齐国性情暴戾的人,被乡间的人们所指责,后来跟从墨子学习。索卢参,原是东方十分狡诈的人,后来跟从禽滑黎学习。这六个人,是该受刑、被杀、被辱骂的人。如今并不是只幸免被罚、被杀、受辱,并由于跟从老师学习而成为闻名天下显达的人,年老才寿终,王公大人信服并礼遇他们,这都是因为学习的原因所得到的。

          但凡学习,一定要务求学业进步,心中没有疑惑。努力背诵诗文,谨慎地听取老师所教的内容,注意在老师欢愉的时候去求问书本中的意思,顺应老师的教导,不忤逆老师的意愿,回去后思考老师所讲的话,探求明白所表达的核心内容,时时对它做出分辨、议论,用来论述道理,不随随便便地做出申辩,而是一定符合法度,得到所学没有骄傲,失去所学不会羞惭。这样一定会返回人性的根本。老师活着的时候就要谨慎小心地侍奉,侍奉的方法,以顺应老师的心意为最重要;老师亡逝了就应恭敬地拜祭,拜祭的方法,是在时令节日把拜祭作为要务。这是尊师的行为。治理场圃,努力灌溉、种树;织麻鞋、网具,捆蒲草苇叶;到田野上为耕耘土地出力,种植五谷;进山林,入河泽,打鱼捉鳖,猎取鸟兽。这是尊师的行径。察看老师的车马,小心地为老师驾御;使老师所穿的衣服能合适,务求使老师能穿夏轻冬暖的衣服。置办饮食,一定要清洁卫生;要善于调味,务使食物丰富可口;对老师一定要恭敬,和颜悦色,审慎自己的言辞;在老师面前行走要快而有节奏,一定要严肃庄重。这也是尊师的行径。

          君子的学习,在讲道理时一定提及老师的教导来论证道理,听从老师的话就一定会尽力来使其发扬光大。听从老师的话但不尽力去发扬,叫做“背”;讲道理但不提老师的教导,叫做“叛”。背叛的人,贤能的君主不会收纳他在朝中,君子亦不会与他交朋友。所以老师,是最高尚的人;学生,是知识最丰富的人。最高尚的事莫过于做对人有利的事了,对人有利的事没有比教育更有利的了。知识丰富比不上自我道德修养的完善,要完善自身又比不上学习。完善自身就会令当子女的不用驱使便去尽孝,当臣子的不用命令就会尽忠,当君主的不用强权就能使天下平定,于是有高地位的人便可以成为天下的君主。所以子贡问孔子:“以后人们将怎样称赏先生呢?”孔子说:“我有什么值得来提及的呢?我只是不停止、不松懈,就是喜好学习而不觉得它厌烦,喜欢教会别人而不觉厌倦,只是这样罢了。”天子进太学去祭拜先人,就不把曾经当老师的人作下人看待,而是与他们齐列。由此可见敬学与尊师的行为。


    【学究】


            尊师重教是中华文明之美德,这篇文章放在《劝学》之后,强调所有成功者都是因为有好的老师教导才有所成就,这里列举的上古时代十圣六贤都是大众敬佩之人,但他们无不是因为有名师指导,才有了流芳百世的成就。

          无论学习知识还是学习技能,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不可能所有事件都去进行实证才相信,只有在老师的教导下,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合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针对当下的实际进行有效组合,形成新的成果,这才是学习的根本。

          老师是启发学生思考和创造的直接启动着,并非老师就必须比学生利害,而是老师启发学生的能力利害,才造就学生的成就。老师是专业探究学习方式之人,学生更多是应用实践之人,彼此互动,相得益彰,形成文化的延伸和社会的发展。

          师生本是相互成就者,学生也在成就老师,所有一个老师能不能教育出出类拔萃的学生也是老师的功德。所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现在社会千里马随处可见,伯乐真的不容易找。对于那些自以为师者,一样需要驳斥和披露,才能真正留存有价值的老师。

          师者,解惑授道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吕氏春秋.孟夏纪 .尊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hql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