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涅阳三水
课堂一开始,直接就出示了课文的背景资料,以及课文的教学重点:人物,细节。
在这个过程中,余老师强调了叙述者这一术语——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读小说,就要看他的叙述者是谁——要学习就这构思的技巧。
这一种小说文体知识的渗透,以最为简洁的方式直奔教学内容,是一种直接性地表达。
~~
课堂上,第一个学习活动是品析人物。
余老师出示的问题是:父亲是个怎样的人?用上4字短语进行表达。
到底是中学生,在表达上真的是相当精彩,呈现的4字词语比较多——
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坚持不懈,不辞劳苦,不甘落后,忠厚老实,热爱劳动,任劳任怨,刻苦勤奋,勤俭持家……
学生回答之后,余老师进行了汇总:
一位体壮如牛,吃苦耐劳,要自立于受人尊重行列的父亲。
一位老实厚道,低眉顺眼,含辛茹苦一辈子的父亲。
一位简朴谦卑,沉默寡言,不怕千辛万苦的父亲。
一位在漫长的准备之中积铢累寸,终于如愿以偿的父亲。
一位不甘低人一等、在坚忍不拔的奋斗中老去的父亲。
~~
这是课堂的第1个环节,问题出示出来之后,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每一次学生回答之后,老师都做出了回应。
这种回应是对学生的肯定,也是对学生的鼓励,也有的是对学生答案的补充。
还有的是对学生答案的解释。
这是一种有深度有情趣的语言实践,从整体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提升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训练了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课堂,对于学生的回答,除了棒极了好极了之外,似乎没有了别的语言。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学生回答内容的回应,进行一种重复性的再现,也是一种方式。
~~
课堂的第二个学习活动,赏析细节。
学生先进行了安静地读书和批注,然后师生一起进行交流。
重点在交流之后,余老师的总结,用这样几个词语来呈现:
一线串珠,概写细写,巧用数字,以景衬人,以形写神
每一个词语,都把师生一起交流的内容进行概括。
这一种写作方法的传递,这一种阅读技巧的传递,也是小学语文课堂上很少看到的。
这种感觉的确是像余老师在放风筝,他设计的课堂活动是一根长长的线,学生的发言就是一个一个的风筝,那他的不断点评,就是对风筝方向和速度的调整。
这种驾驭课堂的能力,这种简单纯粹的方法,把学生引领到一个新的高度,学生课堂上的表述,随着他的点拨,越来越精彩,越来越生动,越来越有深度。
~~
课堂的结束也是相当简单,大屏幕上,仅仅就出示了一句话——
小说就这样塑造了一位让人觉得凄楚辛酸又让人感到豪迈壮烈的父亲。
读完了整节课例,又感觉着相当不简单。
课堂上只有两个活动,第1个活动用四字词语来归纳人物特点,第二个活动,用一串词语来传递阅读技巧,或者说阅读知识。
无论怎么说,这都是课堂上的一种积淀,或者说是一种积累。
这样的课堂不是问答的课堂,而是充满了对话和引导的课堂。
在师生不断的对话当中,完成了课堂的两个任务,一个品析人物,一个欣赏细节。
特别是两个主题活动的设计,如果没有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又怎么能够设计出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呢?
在这种简单课堂的背后,隐藏着老师不简单的专业素养,隐藏着老师不简单的钻研功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