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涅阳三水
在端午节的时候,回到老家,去看了生病的姨夫。
姨夫家距离我家的老宅不足300米,在看过姨夫之后,就晃晃悠悠寻了过去。
没想到的是,在那片所谓老宅的地盘上,完全找不到一丁点老宅的痕迹了。
这让我的心里充满了忐忑,有一种自己背叛了先祖的意识。
曾经出入了好多年的院子,曾经睡眠了好多年的屋子,曾经围绕着好多年游戏的树木,全都看不到一丁点的痕迹了。
那一瞬间,有一种我把故乡丢了的感觉。
~~
今天,六月十一日上午,去文联参加了一个听课讲座,讲课的是来自西峡县的王俊义老师。
王俊义老师是南阳写作界的大咖,自1979年起,先后在省内外报刊发表中篇小说8部,短篇小说70多篇,散文200多篇,散文诗200余章,文艺评论及随笔30多篇。
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蓝淇河,淇河蓝》,散文集《抚摸汉朝》。
在读书上学的时候,《抚摸汉朝》就在手中读了一遍又一遍,那时候有的写散文的心境,读散文读得如痴如醉。
再后来喜欢上了小说,他的作品《蓝淇河淇河蓝》也是一遍一遍地捧读,读过之后就是写,写过一些短篇,也写了长篇。
虽然说听到过身边的朋友,许多次说起王老师的创作经历,今天也不是初次真正看到王老师的容颜,但是这一次却是真真实实触动我的一次见面。
~~
从王老师的口中,记下了不少的小说诗歌散文方面的特色作家的名字,也让我记下了精神上的故乡这个专用的文学术语。
王老师给我们所讲的内容,我记下了这样的几条笔记:
1.要有盛大的思考视角。
2.要有视角的扩大性。
3.要有写作的冲动。
4.要有写作的归乡感。
5.要有文学的感觉。
6.要有父母的平凡感,要立体的呈现父母,不要歌功颂德,成就伟大。
7.要有本土的写作意识——四季、庄稼、节气。
8.要读书,要让自己成为独行者,有一个自己独有的世界。
这样的八条信息,最冲击我的,就是写作的归乡感。
~~
王老师提出了萨以德,这一文化学者的观点——寻找人类丢失的家园,其实就是寻找人类丢失的温暖。
这让我深刻的意识到,在我们的身后就是我们的故乡,但是无论我们距离远近都走不回去了,都找不到出生的那片寸土了。
故乡随时随地都可以到达,是又随时随地没办法到达。
这就是说,我们再也没有故乡了。
意识到这些的时候,心里边沉甸甸的,一个人的故乡,所有人的故乡,整个知识分子的故乡,或者说所有人类的故乡。
当上升到人类的故乡,也就上升到了民族的故乡。
王老师说,是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
这样的言语,平平淡淡却一下子让我落泪。
说到底,我们每一个人都已经成为了游子,我们的身后,都有着回不去的故乡。
~~
王老师的讲座收到了好多个具有特色的作家,有散文作家,小说作家,还有诗人。
散文的代表刘亮程,赛壬;小说的代表马笑泉;诗歌的代表叶辉。
王老师还特别提到了本土的散文大师李雪峰,洪湖浪。
书写父母,要有一种审视的角度,在这方面提到了赛壬的作品。
特意的百度了塞壬的一些作品,看到了塞壬的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当你不断参与现实,社会就永远不会有枯竭的一天。
是的,“我”是谁?
作品中的“我”,和现实生活中的“我”,已经不能够统一起来了。
不管是写作,还是进入文本,“我”都已经成为芸芸众生中的一份子,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视角存在,创作就会陷入一个窠臼里去。
~~
王老师还提到了刘亮程的散文。
将近15年的时间,没有读到过散文,也没有写过散文。
对于刘亮程,仅限于知道名字而已,从来没有刻意过,去寻找他的作品来读。
李雪峰的散文倒是读过很多,还有他的诗歌,读书上学的时候经常抄录,在作业本上念念不忘。
赛壬的散文在网络上可以读到,叶辉的诗歌在网络上也可以读到。
但是因为工作的关系,传统散文,传统小说,读得越来越少。
进入网络写作之后,接触的基本上都是网络文学的创作,对于传统,真的感觉是距离越来越远了。
~~
再次回想精神上的故乡,在记忆当中不断搜索,忽然发现,这也是一个传统已久的命题。
想到了祁娟的散文,从传统走出去,经历了世界的一圈摔打之后,又回归的传统。
每一个文化人的背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精神主题;每一个写作人的背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精神故乡。
这两三年的日子,因为疫情的关系,网络越来越普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面对面转移到了网线的两端。
没有了行走的可能,回归只能成为想象,或者说只能成为愿望,也或者是期待。
精神上的故乡,无论谁都回不去了。所以就只能在文字中,在精神的间隙中,用自己血脉中的呼唤,用自己回眸中的场景,用自己畅想中的未来,去修复,去营造。
写到这里,又想起马笑泉的诗歌,用它的句子做一个结尾——
石头上有流水的纹路
但流水的纹路
只能追随
每次奔过此刻的水
都已不再属于此刻
光阴在清凉肌肤上瞬移
水草和鱼游荡在过去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