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论语》宪问18节。这一节倒不像在讲负面清单了,这是在表扬公叔文子。
孔老夫子在这里肯定表扬了公叔文子,因为公叔文子让其家臣与自己一同晋升为国家大臣。
硬要从负面清单的角度来看:我们在任用干部时应重才干,不问出处。
这一节如果与宪问的11节相比较,就很有意思了: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孔子说:“孟公绰担任晋国的赵氏、魏氏的家臣是绰绰有余的,但是做不了滕国和薛国这样小国的大夫。”(译文源于网络)
同样是家臣,一个下派当个小地方的长官都不可以,另一个却可以与东家一起提拔任用为国家级大干部。
感觉孔老夫子是在构建一个技术官僚的行政体系:第一是人才各有擅长,专业分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所以家臣做得好不一定就能胜任地方长官。
第二是因才录用,所以文子的家臣可以与文子同朝为官。孔老夫子之所以表扬文子,是因为文子能突破当时的等级制度,因才用人。
再来看第14节: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鲁国大夫臧武仲用封地作交换,想为儿子谋个一官半职,孔老夫子却是坚决反对。
这三节统一起来看,倒可以品味出一点孔老夫子的用人政策。
再看《论语.先进》中的一句话: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孔子说:“先学习了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做了官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让我来选用人才,那么我赞成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译文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