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加入简书的第一天起,我就没想过要日更。一则自知做不到,二则觉得没必要。
但心里头还是默默定了一周一更的计划,然而最近发现,忙碌得连周更,都快达不成了。
悉数经历被专题收录、屡屡推至首页、跻身优秀作者名单、征文获奖、上日报头条这些个兴奋与欢愉,复归平静的我不禁问自己:接下来打算拿写作怎么着?
恰巧看到老草妹妹因为参与谈写作群的讨论而写的《你刻意,我随意》,其中有一段:
文字与人之间是有缘分的,很多时候都刻意不来,不然何来灵感一说?缘分到了,码起字来自然顺心顺手,酣畅淋漓。缘分未到,再怎么刻意抓耳挠腮,依然是生硬晦涩。
字字入我心,不能再同意。
这也是为什么“签约作者”这个名衔,于我,从来没有诱惑力。
也有其他媒体找我约稿说是可支付酬劳,思虑再三,终未应允。再美好的东西,若成为一项须定期交卷的功课,离负累也就不远了吧?
其实道理很简单,俺们文化人大都喜欢阅读和看电影,但若每天逼你读200页,也难免乏味和疲倦吧?如果一下子盯着大屏幕四个小时,恐怕脖子和眼睛也会吃不消吧?
前天看到无戒写了篇只有40个字的《我走了,不要想我了》只因长期码字而导致眼疾住院,不无心疼,我赶快跑去提醒团队注意用眼,切莫时时低头。
心理学研究表明,have to do的事情和want to do的事情的比例决定了我们的幸福感。想一想,你每天提(da)笔(zi)时的心境是满怀希冀和甜蜜,还是一筹莫展地思量“今天的任务还没完成,可是写什么好呢?”
在这个快速、忙碌奔波的世界里,我们要如何才能多享受一下生活呢?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坏消息是,这世界上并没有魔术,我们只能简化生活,只能自己减速;而好消息是,简化和减速这样的举动并不会影响成功。
——Tal Ben-Shahar《Happier: Finding Pleasre, Meaning and Life's Ultimate Currency》
时间是一个零和游戏,是非常有限的资源,生命如此短暂,连做我们想做的事情都来不及,怎么能只用来做不得不做的事情?我们可以轻松地对外界那些强加在我们身上的东西说“No”,而对自己内心的声音说“Yes”。
就如梭罗所说:“生命并不长,别再赶时间了!”而马斯洛也早就告诫我们:“人如果不能时刻倾听自己心声,就无法明智选择人生的道路。”人生如斯,写作不也一样?
就在同一天,我们心理群在讨论“快与慢”的取舍,赞同简书的宣传语:慢慢来,比较快;还有茉莉引用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的话:
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的“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读书时和班里一个欣赏的男生以文会友,几个来回便笔墨生情,惺惺相惜、如胶似漆;但当那男生活脱脱在现实里向我步步逼近,我却如老鼠见到猫般仓惶,第一反应竟是“想逃”。
在不懂爱的真谛也没有爱的能力的年龄阶段,好词好句不足以堆砌出内在的丰盛,文字缱绻之美,多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造就的幻境。
唯有经岁月熬炖、风霜浇筑后凝结成的篇章,似一锅恰到火候的煲仔饭,入口粒粒棉醇,不淡不腻还有嚼头,才叫齿颊留香,肚里舒服、心中踏实。
因此,长大后的我会提醒自己:再欢喜,也不沉溺;再流连,也不能取代实实在在的生活。而恰是用心过好每个日子,文思才汩汩而来。
好文章,真不是光凭“破万卷”能得的;诗书这个门面,得靠人的经历来撑。
所以,写作的热乎劲儿过了,不如我们回归热气腾腾的生活吧。没见那春光正好?何苦蹙眉独伏案,负了人间四月天!等灵感轻扣心门,想写的时候,再来,不迟。
再说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十天半月见个面,你更容易想我吧?么么。
作者爱瑋儿,心理学硕士,私人成长教练,管理咨询顾问,一个治愈系女子,原创不难,走心不易,关键还得好看。
从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到五百强中国区高管,随后砸掉外资银行饭碗,以自由讲师和顾问身份背包行走近30个省市。
而今居家安心撩拨文字与琴弦,拈拈花惹惹草,陪陪爱人,看看世界,偶接个案。想要勾搭,还不关注和点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