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伏首拜阳明”。——东乡平八郎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伟人可以对比,王阳明与毛泽东很像。
除了思想和政治上的巨大贡献,两人均是文人领衔的天生军事家,文学造诣更在挥斥方遒间成就非凡。
不过,两人走的路截然相反。王阳明以心为根据,把物当路标;而毛泽东把物当根据,以心为参照。这也是唯心与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区别。
王阳明主张顺心意,却一生颠沛流离。他在苦难中寻求到一丝光明,一朝悟道成就千古传奇。
01
王阳明出生在浙江余姚,出身典型的书香门第、仕宦之家。
12岁前,家里采取“放养式”的教育方式,他并未接受正规学校辅导,而是由祖父王伦言传身教。
这种教育方式少了很多局限性,开拓了王阳明的世界观,也为儒、释、道的结合融入打下了根基。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这是12岁的王阳明写的诗《蔽月山房》,思维之深邃、眼界之开阔可窥一斑。
在祖父王伦的悉心教导下,12岁的王阳明也为自己定下了人生理想。
“读书做圣人”成为他的梦想,是他为之奋斗的第一等大事。
贤圣可期先立志,尘凡未脱漫言心,王阳明立志做圣贤,并最终做到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如此宏愿,非凡夫俗子可以说出。王阳明用切身经历向我们演绎了梦想的重要性。
02
追梦的路必定曲折,王阳明的圣贤梦也追了35年。
35岁之前,他普普通通,没有过人之处。这是默默无闻的35年,更是厚积薄发的35年。
图片来自网络15岁,他去考察居庸关,初窥军事的重要性,已有经略四方之志。
通过了解当地山川地理、道路交通和人文状况,提出了军事防御策略,并向少数民族学习骑马射箭。
16岁,为了实践朱熹“格物致知”理论,他思考着“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格竹子三天三夜,却因此染病。
从此,他对格物学说产生怀疑,与程朱理学分道扬镳。
28岁,他经历了两次科举的失败,第三次终于进士及第。
在工部观政期间,他监修威宁伯王越墓,首次把军事知识运用到了工部管理之中。
种种经历为王阳明铺开了思想、哲学、军事和管理的宏图。他也在其中积累了难得的感悟和经验。
03
然而,这些经历还远远不够。
在我看来,王阳明的心学起源,与他追随佛道神学的经历紧密相连。
17岁,王阳明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他却逃婚了。
逃婚的原因竟然是闲逛时遇见了一个道士,给他讲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寻他回家。
此后多年,王阳明与佛禅、道士交往颇多,来往密切。
30岁,因为工作的关系王阳明路经九华山,作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这里他写了《九华山赋》。
31岁,王阳明因病归余姚,没有在家呆着,反而去山洞里筑了一室养病,并在洞中练习导引术,以求长生。
追随禅宗与道学养生的这段经历,冥冥中注定了王阳明从“本心”出发悟道的起点。
养生之诀,无过一静,老子清静,庄子逍遥,先清静而后能逍遥也。
32岁,王阳明通过反思上半辈子的心路历程,“渐悟仙、释二氏之非”。
他发现修仙习道术玩弄光影,耗费精神,重新回到了“圣人之学”这一根本原点。
04
向死而生,方能浴血重生。
1506年,35岁的王阳明迎来了人生大难。
为了救人,他上书得罪了用事大监刘瑾,遭受廷仗之刑,被贬谪为龙场驿丞。
此去龙场,危机四伏。路上被刘谨派人追杀,伪造跳水自尽方才躲过一劫。
担心自己的遭遇影响父亲,便去南京探望,后又回到余姚探望祖母,三年后到达龙场。
龙场悟道龙场地处万山丛林之中,瘴疠盅毒弥漫,环境险恶,少数民族杂居,语言不通。
王阳明来这之前,看了父亲和祖母,因为他觉得这是人生的最后一站了。
想通了这点反而释然了,何不苦中作乐度过余生?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他默坐洞中研读《易经》,写《玩易窝记》叙述悟道之事;终日静思默想,研读经书,还写出《五经臆税》。
终于有一天,他顿悟成道,创立“知行合一”学说,提出了“心即理”的感悟。
龙场悟道,是王阳明经历极度困苦后换来的思想新生,也是圣人之志的喷然勃发!
05
此心不动,随机而行。
重现光明以后,终有大放异彩的一天。
1516年,王阳明出任巡抚,监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四省交界的大片区域。
这里土匪武装猖狂,四处劫掠百姓,王阳明强化政教,更革民心。
他选练民兵,发动了三次大规模战役,即“漳南之役”、“横水桶冈之役”、“浰头之役”。
两年内彻底清除了匪患。此后,百姓见他,视若神明!
1519年,宁王朱宸濠谋反。
王阳明在江西赴任的途中,纠合义军,三战三胜生擒朱宸濠。
朱宸濠自起兵谋反到被生擒,不过40天;王阳明自发起平叛到战争结束,不过10天。
“以万余乌合之兵,而破强寇十万之众”。
王阳明此举不仅改写了明朝的政治历史,也创造了军事上的奇迹。
06
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传播,主要集中于两次讲学。
图片来自网络第一次,集中在离开龙场后的六年时间。
1510年,王阳明离开了龙场,升任庐陵县令,知行合一思想首次用于政务管理。
同年,王阳明离开庐陵,经历了五年职务频繁变动,期间集中精力讲学。
“心即理”的心学学说得到了广泛传播。
第二次,集中在平定朱宸濠叛乱后的六年。
1519年,王阳明以一己之力平叛,却因为功高震主,反而遭受小人谗言污蔑。
1522年,蒙受着不白之冤,王阳明回到家乡,他被朝廷“悬置”,赋闲在家。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在此后的六年中,他专注于讲学,宣讲“致良知”说,给整个学术界带来了极大震动。
“心学四决”声名远播,成为诸多心学者追求的最终境界,改变了中国思想史的整体格局和发展方向。
07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527年,朝廷命王阳明为两广总督,前往广西思恩、田州平定“叛乱”。
王阳明到广西后,卢苏、王受听闻了他前来平定叛乱,十分害怕,选择了投降。
而后,王阳明了解到,在八寨、断藤峡一带所存在大量的地方武装,将来必为朝廷的心腹之患。
他运奇设谋,发起对八寨、断藤峡的征剿,数月间荡灭了两地的地方武装。
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
1529年,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舟中,享年57岁。
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万历十二年,为表彰功绩,从祀于孔庙。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他苦苦追逐圣人梦,一生跌宕起伏、颠沛流离,却从未迷失。
他时常命悬一线,路上千回百转、九死一生,却从不畏惧。
一生主修顺心意,一朝悟道写传奇。如此阳明,才是理想照进了现实。
网友评论
👍👍👍👍👍
但是,只是再现人物事迹,会让人觉得略有点浅了,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如开头拿主席与他做对比,挺好。可是结尾没有深入,也是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