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几,是稍微、委婉的意思;违,冒犯的意思,劳,忧愁的意思。孔子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错,要委婉地劝,如他们没有听从,还要对他们恭敬,不冒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
这一章讲的是孝,说的是如何对待父母的过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做父母的也可能有过错。那么作子女的应该怎么办呢?《礼记》上说:“事亲有隐无犯,事君有犯无隐。”就是说向国君谏,可以犯颜直谏,不留情面,但是对父母不能这样。孔子要求“几谏”,也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要言辞委婉,态度恳切,如果说对国君谏,是以理动人,那么对父母应该是以情动之。如果父母听从了,千好万好,但是父母没有听从呢?孔子又说了,要“敬不违、劳而不怨”,就是,仍然要恭敬、孝敬,不冒犯、顶撞他们,父母有错未改,子女肯定为此担心忧愁,但绝不能存有恼怒怨恨之心,毕竟那是父母啊。
孔子谈孝,可以说比较全面了。孝,一方面对父母要孝养、孝敬、孝顺,另一方面,父母有错了,还是要劝谏的,但是态度要平缓,言辞要恳切,不冒犯、忤逆、怨恨他们。可是后来,不这样讲了,后来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就是父母永远没错,错的也是对的。这可厉害了,父母永没错,根本不存在有“几谏”的机会了,有点“愚孝”了。可是,“过犹不及”。还是孔子对孝的看法全面些,客观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