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吉林省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每周1000字
大年初一逛庙会,带你回顾一百年前北国江城吉林庙会盛况

大年初一逛庙会,带你回顾一百年前北国江城吉林庙会盛况

作者: W浩克 | 来源:发表于2019-02-05 13:21 被阅读2次

    距今三百多年前的吉林市,是清朝吉林将军的驻地,是当时东北地区除盛京(沈阳)以外较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吉林地区也是满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的居民大部分为满族。清朝统治者认为东北是“祖宗肇迹兴王之所”,必须进行封禁控制,一方面保护清朝的“龙脉”,一方面防止汉人进入东北进行采参,于是就于不同时期分段用土堆成边界,上面植以柳条,建起柳条边,并派士兵守卫。吉林位于前期修建的“老边”与后期修建的“新边”之间,受该政策封禁了200余年,咸丰十年,柳条边才全部废止。

    受清朝柳条边政策的保护,吉林地区的居民在该政策施行时期很少接触汉族文化,所以保留了很多满族的生活习俗和祭祀文化。后来随着清朝统治者势力的衰败以及柳条边政策的废止,大量的汉人涌入关内,带来的不仅仅是人口结构上的改变,还有生活习俗乃至文化上的交融。

    虽然满汉文化差异很大,但却在人们的相互交流中得以融合,逐而形成一种地域上的特色。

    在清康熙之前,吉林北山上少有庙宇,那时的北山名为九龙山,因其有山峰九座。后来康熙东巡来到江城检阅水师之际到访九龙山,随从观察附近风水,以为这里会出现帝王,于是康熙就下令凿断九龙山山峰,并在山上修建庙宇,以破坏原来的天子风水。后来,九龙山也因其地处吉林将军府北面,故而更名为北山。

    在此之后,北山的娘娘庙会、关帝庙会等受东北地区人们所重视的庙会逐渐火热起来。北山庙会鼎盛时期,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城市区域的中心地位和满汉文化交融的特色,成为了东北规模最大和影响最广的庙会。有很多人特意从黑龙江、辽宁乘坐火车赶来参加,有东北民谚为证:“千山寺庙甲东北,吉林庙会胜千山。”

    在北山庙会期间,有两族人民都有参加的“跳墙”和“烧替身”的习俗。“跳墙”是有人家的小孩体弱多病,家长就认为这样的孩子很难养大,就把孩子在很小的时候送到庙里做沙弥,并祈求佛陀保佑。待到孩子已经长到七八岁大了,就在庙会的时候办“跳墙”仪式,庙内有修为的高僧在这天给孩子剃发,但保留头顶上的头发,并在庙中摆放一条长凳代替庙墙,僧人给孩子剃过头发之后要用木棍敲打孩子的脑袋,同时高声喝斥孩子滚出庙门,不得回头,这时小孩要马上从凳子上跳过,从庙里跑出,这样就可避免病灾,以后健康、平安。

    “烧替身”就是家里有人得了难以医治的重病,比如儿童,迷信的人就认为这孩子是娘娘身边的童子随从,未经允许私自下凡,于是娘娘就要将其召回,只有用一个“替身”来替代,孩子方可祛病痊愈。家人得在庙会的时候,用扎成人形的纸或布写上自己孩子的名字,并在娘娘庙前上香祈祷,如此孩子就成了神佛的徒弟。在回去后给孩子改名,就能平安无事。

    除了祭祀活动,在北山庙会的集市上还出售一些独具特色的商品。比如满族的剪纸,每一张剪纸都是一张艺术品,其内容多描绘自然或生活习俗。再如汉族的画糖人,内容同样丰富,有人物,也有飞禽、走兽,可食用的同时还兼具审美价值。

    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与民族艺术,构成了热闹、别致的北山庙会。

    在农历的三月初三这一天,是北山著名的狐仙堂庙会。北山狐仙堂里面做供奉的,就是原来满族人民所信仰的胡三太爷和胡三太奶 。因为满族起初是狩猎民族,所以包括萨满教在内的信仰多以动物为图腾或信仰崇拜。人们认为狐狸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能够替人消灾治病、保佑平安,所以将狐仙尊为胡三太爷、胡三太奶,其地位与汉族人民所信奉的佛、太上老君相似。到了庙会这一天,自然香火旺盛。

    到了农历六月二十四,是颇有影响的关帝庙会。关帝庙是北山修建年代最早的古建筑,始建于康熙四十年,供奉的是蜀汉大将关羽,因其忠义、勇武,和满族的信仰体系十分契合,所以在清朝甚至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北山关帝庙的正殿匾额“灵著豳崎”就是乾隆帝东巡吉林时的御笔亲题。在庙会时,会在正殿对面的戏台上上演《桃园三结义》《单刀赴会》等经典戏曲,也是热闹非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人们对北山庙会的热衷,不仅仅是一种信仰的皈依,也反映了人们在参与两种文化互相交融之间产生对生活美好愿景的企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年初一逛庙会,带你回顾一百年前北国江城吉林庙会盛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jhv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