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松超老师在其卓著《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谈“于永正成名师,不是偶然”中说到:
于老师不仅仅课上的精彩,最感动的一点是课前给孩子们的提醒,比如“说自己的这节课会有些长,如果课中间谁想上洗手间的话,就可以悄悄地离开座位。”
显而易见,于老师的课上孩子们离开座位去洗手间是“不用举手打报告”!这与大部分老师要求和做法并不相同。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还会发现有部分老师面对学生上厕所或不允许或说“懒牛懒马屎尿多”之类打击话语。
于老师的一点课前提醒,让我们真正感受了“名师”无微不至的行径,更让我们明白了教师的爱要“理智、理性和策略”。
当然,教师“理智、理性和策略”的方式很多很多,这里我想谈一谈“爱要感受得到”。
世间的交往,无论是亲情还是师生情,无论是相知还是陌生,彼此都有几多的爱心。在这和谐社会里,天生下来就心生怨恨的毕竟很少。
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矛盾?为什么难以交流和沟通?
孩子离家出走了,难道家长没有爱心,不爱自己的孩子吗?学生离校逃学了,难道老师没有爱心,不爱自己的学生吗?
我想,都有!还是那个理——天生心理扭曲,甚至变态的毕竟很少有的。
包括我们绝大部分老师都有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都能体会到学生尿急的难受,内心里也觉得应该允许和关心这些在生活和学习中需要帮助的孩子。
但是,一到嘴上“爱就变了味”!这一个现象值得重视。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到“爱要感受得到”,都要思考“怎么把自己的爱让他人能感受到”。
名师于老师就做到了!我们看似简简单单的一点提醒,简简单单的一点改变,确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以人为本”。
记得在四五年前,我教学班级里一位女孩在运动会时丢了手机。农村女孩,姐姐打工能给自己买一部好手机,实属不易,丢了,肯定是非常焦急和痛苦的。
没找到手机的三四天里,每天都要来找我三四次,都是哭着的,都在表达自己必须要找回手机。
在班里丢失的嘛,多数都是本班同学干的,所以我一开始就答应我一定想办法找回了。
运动会期间,孩子们都忙于活动,我也只是反复到班上讲几分钟做学生的道理,告诉“小偷”监控那么多一定能查出来,希望主动上交给我或者悄悄放回该同学的座位处。
第五天、第六天,女孩没有再来找我,由于运动会很多项目最后大决赛我也忙着没去问她。
运动会闭幕那天有同学告诉我说那位女同学的手机三天前就找到了。我不相信便去问她。
她说:三天前就有人把手机放回桌箱了,但没遇见我所以没说。
我问她:看你那么着急,我很担心,所以前几晚都去班上强调,我也担心你着急、想不通,怎么找到也让我一直担心?
她没说话,接着我说:没看到我可以打电话告诉我呀。
她也没说话,随着我的讲,她也低下头更不吱声,还有点不满意的感觉。我也发现,我的“责备”越来越多了。
于是,我转变一种方式,跟她讲因为手机她姐姐也亲自打过两次电话给我,我感觉找不到你俩会很伤心,实在不行我连买一个给你的想法都有了……
无疑,我已经把我怎么担心的“爱”变成能感受得到的“想买一个给你”,这样的表达让她流泪承认了自己的不告之的错误。
不难看出,前后的对话都有着我对她的爱,但仔细听来,前面的“担心的爱”所表达出来的只不过是近似责备的表达,而后面的转变才是真正能感受到的对她的“爱”。
那么,怎么让爱能感受得到呢?
我想,对话,有效对话很重要。通过对话让爱“可视化”。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他人能明白你所讲的道理,却不接受你的表达方式。这就是有效对话的意义。
首先,重引导。
“少说教重引导”,这是思想教育的重要法则。
说得再多也是一些大道理,道理谁都懂,关键是怎么做?对于孩子的教育关键不是什么们“能”或者“不能”,而是引导他“怎么做”。这样就让苍白无力的道理形象生动,让人能感受得到。
与众多外国的教育相比,中国的“不要”太多,而外国的“要”多而有意义。
比如,中国叫“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而国外是“公共场所要安静”。从人的习惯、选择性来讲:“不要高声喧哗”和“要安静”并不一样。带给人的指令不同,人们的思维中意象也不同。
其次,重倾听。
怎么听别人才愿意说?最有效的是“耳目心王”法则。即:
耳:对方表达了哪些关键词、信念和视角?
目:对方的表情和肢体有什么变化?
心:对方有怎样的感受、需求和渴望?对此我的感受如何?
王:看到对方特别美好的品质,特别让我欣赏的是?
再次,重表达。
怎么说别人才愿意听?
同在式反馈中“你信息”、“我信息”的核心点:
1.没有对错和好坏的评判:看见对方是ok的,是本自具足的,完整的;
2.没有观点和建议的执着:我看到的都是我的假设,我的视角,如果对方认为不是这样的,可以问:“那是怎样呢?”
3.反馈的2大类型-5个能力
1)你信息:反馈对方的行为与影响而非评判
2)你信息:反馈对方的情绪与需求而非否定
3)你信息:反馈对方的天赋与潜能而非成就
4)我信息:表达我的感受与需求而非指责
5)我信息:表达我的感恩与同在而非期待。
能有意达成这几点,有效对话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最后,重过程。
不要只谈自己“爱”这个结果,关键是描述“怎么爱”的过程。通过描述把抽象的“爱”,生动形象具体,从而慢慢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