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一部佛教思想史(08)

作者: Shinseki | 来源:发表于2017-12-24 15:05 被阅读188次

    文 | Shinseki

    第八场:一句顶一万句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佛祖问到:“须菩提,你觉得如何呢?如果有位仁兄拿能够塞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做布施,他得到的福德多么?”

    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常用的世界架构概念,同样,各部经典所说不一。在《大智度论》《楞严经》《增壹阿含经》《中部·起世因本经》等经典中各有阐述,只是作为一个名词概念来讲,无关本文宏旨,我也就不摊开来说了。为了便于理解这种空间尺度,其实可以不太严谨地将其类比为银河系。七宝,则是佛教常用财富概念,是七种被认为价值连城的硬通货。和“三十二相”一样,它的评定标准也是很主观的;所以各部经典对七宝的定义也各有差别。《阿弥陀经》列举的是金、银、琉璃、珊瑚、砗磲、赤珠、玛瑙。《称赞净土经》觉得七宝应该是金、银、吠琉璃(青金石)、颇胝迦(水晶)、牟娑落揭拉婆(琥珀?)、赤真珠、阿湿摩揭拉婆(不知道是啥)。《般若经》则说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但《法华经》认定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珍珠、玫瑰为七宝。我们可以看到,后五项的品类、名称、顺序、解释都不太一样,但金银稳居前方则没啥悬念。所以很多概念别看平日里争论不休,一旦落实到世俗层面的硬指标,其实是很容易就得到统一的呢。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须菩提回应说:“很多啊!全世界尊敬的人!为啥呢?这类福德可以拿珍宝来衡量,就已经不是您所说的智慧福德了,所以说福德真是太多啦。”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佛陀又说:“要是有另外一个哥们儿在这本经里,哪怕只看到四句话,理解了,记住了,受了启发;时时身体力行,逮着谁就跟谁说,那么这位兄弟得到的福德比前面那位多多啦!”在第四场我们讲过,布施分为三类,前面拿七种硬通货塞满银河系的那位兄弟属于“财施”,有一定的功德,但是不多。而到处给人讲法的这位则属于“法施”,在佛教看来是最殊胜、地位最高的,所以由法施产生的功德自然虐财施五条街。而功德的多寡,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很多大师解读这一章的时候都爱提梁武帝的例子,宋代和尚悟明在《联灯会要》里有详细记载:

    十月一日,达摩到了金陵(南京)。梁武帝就召见他,并且很得意地炫耀说:“朕自即位以来,建造了无数寺院、刊印无数佛经、批准无数人出家。朕做了这么多事,功德怎么样?”

    本想着达摩应该会歌功颂德,山呼万岁;谁知达摩hin不给面子,冷冷地说:“并没有功德。”

    武帝觉得场面有点尴尬,便硬着头皮问:“怎么会没有功德呢?”达摩回答很高冷:“此但人天小果,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可以想见,武帝很不爽,投资打了水漂嘛,沉着脸继续问:“那怎么才算真功德?”达摩更高冷:“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可以世求。”

    武帝有点崩溃了:“那您说说看,什么叫做圣谛第一义?”达摩不按套路出牌:“并没有什么‘圣’不‘圣’的。”武帝无奈,问道:“那是谁在和朕对话啊?”达摩直接飙车:“我也不知道啊~”。

    这场对谈最终不欢而散,后来就有了达摩“一苇渡江”的传说。别说是在古代,即便现在看来也是玄而又玄,妙不可言,多少年来捅中无数禅宗小清新的G点。可惜,我又要泼冷水了——它是假的。菩提达摩的传说在中国禅宗史上是一桩极重要的公案。禅宗尊达摩为初祖,编造出许多无稽的神话,由于太过离奇甚至引发后世的怀疑,争论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达摩这号人物。记载达摩最早的书是魏杨衒之在547年写成的《洛阳伽蓝记》:“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起自荒裔,来游中土;见(永宁寺)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自云年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无,合掌连日……”(卷1)

    《伽蓝记》之后,记载达摩还比较可靠的应该就算道宣的《续高僧传》了。《续高僧传·达摩传》记曰:“菩提达摩,南天竺婆罗门种,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卷16)《续高僧传》记录到贞观十九年(645年),我们可以看到,和《伽蓝记》仅间隔了100年不到,关于达摩的记载就已经开始走样了。不但国籍从波斯(伊朗)变成了天竺;身份也从草根(荒裔)变成了高贵种姓婆罗门,再然后就变成了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王子了。看,即便是信仰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事儿,也是要编造点儿名人效应的。然而不仅早期史料中没有、即便到了8世纪净觉写《楞伽师资记》也不见达摩与梁武帝对话的踪影。直至9世纪初年,日本留学僧最澄写《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时引用了《传法记》的一段话,这才终于见到一点儿踪迹:“达摩大师,渡来此土,初至梁国,武帝迎就殿内,问云:‘朕广造寺度人,写经铸像,有何功德?’达摩大师答云:‘无功德。’武帝问曰:‘以何无功德?’达摩大师云:‘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功德。’不称帝情,遂发遣劳过。大师杖锡行至嵩山,逢见慧可,志求胜法,遂乃嘱佛法矣。”

    由于《传法记》已经失传,最澄的著作引用的应该是8世纪中后期的材料。而到了8世纪晚期,成都保唐寺无住一派写《历代法宝记》时,又添入许多油醋:“大师至梁,武帝出城躬迎,升殿问曰:‘和尚从彼国将何教法来化众生?’达摩大师答:‘不将一字来。’帝问:‘朕造寺度人,写经铸像,有何功德?’大师答:‘并无功德。此有为之善,非真功德。’武帝凡情不晓。乃出国,北望有大乘气,大师来至魏朝,居嵩山,接引群品,六年,学人如云奔雨骤,如稻麻竹笔。”

    达摩传说就是这样经过一代代人有意无意的加工剪裁,从唐初朴素的史迹演变为宋代荒诞的神话。不过一定会有持调和论者跳出来指责我太较真,毕竟故事嘛目的在于宣说教理,没有必要扣砖缝。应对不同时代的需要,面向不同根器的听众,涂脂抹粉又何妨?然而我还是要说,写这组文章的着眼点是中国佛教思想史,既然是历史,自然有它的方法。真假同样考核硬指标,和稀泥在这儿是派不上什么用场的。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为啥呢?须菩提!所有一切的佛,和佛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的法,都在这部经里。须菩提!所谓佛法,就不是佛法。”

    “一切诸佛诸法皆从此经出”,我想抛开宗教的层面,从世俗实际影响的角度聊聊这句话。因为宗教层面的讨论其实意义不大,大家不要以为《金刚经》说了这句话就证明它真的是经中之王了(当然,我不反对信奉它的人这样想),其实别的经典也这么自夸。抬高自己,贬低别人,这种事儿在人类历史上实在太常见了,宗教世界中也是一样,比如天台宗就说佛陀讲法分为五个时期,每个时期针对不同根器的人教授不同的经典,从初级的《华严经》一直到终极真理的《法华经》。不用说,天台宗主推的就是《法华经》。而华严宗表示呵呵,他们把经典也分为五等,最高一等当然是《华严经》,比任何宗派的任何经典都强。所以,关于佛教的真理与派别,既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一面,也有水火不容的一面;极端一点的情况正如斯威夫特所言:“我们身上的宗教,足够使彼此憎恨,而不够使彼此相爱。”因此佛教当中才会有“正信”这一说,只有持正信的人才是真正的佛教徒,其他人则是歪门邪道。

    但世俗实际影响的角度来看,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佛学家蒋维乔有个论断:“我国佛教,传自印度。其经典专藉翻译而传。所翻译之经典,正否不一,则经典之解释,亦因之而歧。故我国佛教史,当视翻译家之见解为转移;而此翻译家,即可视为开创一宗,或宣布新义者。”我觉得放在这里恰如其分。我们都知道《金刚经》的译本中流传最广的是鸠摩罗什的作品,而后世很多高僧大德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来阐释教义的,像玄奘这样的死磕派毕竟是珍稀品种。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说,这其实是鸠氏《金刚经》,是鸠氏思想。虽然鸠摩罗什也流传着“如果我翻译的佛经没有歪曲佛祖本意,荼毗(火化)时我舌根不毁”的传说,但是嘛,听听就好。而鸠摩罗什又受大乘中观学派宗师龙树、提婆二位菩萨影响最深;他们作品的翻译工作,比如《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十住毗婆沙论》《成实论》《大庄严经论》基本都出自罗什手笔。所以蒋维乔老师说:“罗什、觉贤二派所以并立,而为中国大乘佛教之二大源头也。”至于说这个论断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无疑又需要新开一篇文字了,咱们也就索性下回分解。

    延伸阅读 | 金刚经:一部佛教思想史

    第一场:来,开个会

    第二场:一个和尚

    第三场:船不在大小

    第四场:别在那儿呆着

    第五场:颜值从来不靠谱

    第六场:靠谱的真不多

    第七场:道可道非常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心悦斋主人:以前的高僧估计好多都是文献高手。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 一呼一吸一清净:佛教中的大千世界,含义还是很明确的。
        一个大千世界是由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是由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是由一千个世界组成。
        一个世界是由中心的须弥山、外围的八重海、八重山、咸海、铁围山从内向外逐层构成,还有日、月轮回照耀。在咸海中有东南西北四大部洲。
        须弥山顶有以帝释天居中的忉利天。忉利天之上还有空居四天。
        ……
        🙏
        一呼一吸一清净:@Shinseki
        嗯嗯,我再查查……
        ☕☕
        🙏
        Shinseki:您说的只是其中一种版本的解读。正如我在文中所说,各部经典对这个名词的定义是不同的。具体举个例子:1千天下、1千日月、1千须弥山、1千四海水、1千阎浮提、1千瞿耶尼、1千弗于逮、1千郁单越、1千四天王、1千三十三天、1千兜术天、1千艳天、1千化自在天、1千他化自在天,以上这一堆合在一块儿称为“千世界”,两个“千世界”相加称为“中千世界”。再多加1个“千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了。(见《增壹阿含经》卷9)

      本文标题:金刚经:一部佛教思想史(0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hlh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