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的小姑娘,费心费力做了一个手工,结果被同学抢走交作业了。
小姑娘鼓起勇气去找老师,但老师很忙,根本没有时间听孩子把话说完。
下午放学,小姑娘见到妈妈就哭了,问清缘由之后妈妈领着再次找到了老师,还是没等孩子把话说完,老师就顺手递给孩子一个新的手工包:多大点事啊,还哭鼻子,回家再做一个不就行了。
小姑娘憋屈着嘴唇,强忍着眼泪:这个是没做好的。意思是还想要回自己做的那个。
妈妈一看这种情况,就领着孩子回家了。一直到睡觉,妈妈发现孩子的情绪都不在状态,心不在焉的样子。
妈妈有些担心,怕这件事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作为父亲,有时候我会希望孩子不要长大,就这么待在童年,就这么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因为我知道,长大了就要学习就要考试,就要工作就要养家,很辛苦的。
退而求其次,我也希望孩子能晚一点接触现实的残酷,能多一点的保持童真、童趣。因为我知道,和童话般的童年相比,成人的世界更像江湖,爱恨情仇充斥着世界的每个角落。
即使孩子遭遇了挫折,我也会幻想:如果能再推迟推迟就好了,等孩子再大一点,也许对他的伤害就会小一点了。
这个妈妈的心态估计和我类似,看到女儿遭了委屈,她的心是疼的,比自己遭了委屈还疼。她不想看到孩子无精打采的样子,孩子脸上的笑容是她的能量,是她的慰藉,她希望笑容永远挂在女儿的脸上。
但我们可能把问题想反了。比如,我们会希望孩子晚一点再学会走路吗,学走路可是要摔跤的。显然不会,因为我们确信孩子可以学会走路,即使摔倒了也能爬起来继续跑。
还有一个浅显的道理在那里摆着,就是越小的年龄,摔跤带来的伤害就越小,康复的就越快。一岁的小孩摔跤和十岁的孩子摔跤,地球引力的作用自然会让大孩子更疼。
还有一个深刻一点的的道理在那里藏着,就是孩子越小,越不会害羞,越不会害怕,就越容易爬起来。有一年下大雪,我小心着小心着就摔了一个跟头,疼的我啊,真是一时半会儿爬不起来。你知道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吗?看看四周有没有围观,有没有人偷着笑,尴尬啊!这就是羞耻心、恐惧感,往后每次雪天走路我都胆战心惊,生怕再次摔倒了。
而这些在孩子身上根本不会出现,他们可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摔一跤哭了,抹抹眼泪就能笑出来,就能接着跑。
还有一个深刻的道理藏得更深,就是孩子旺盛的生命力。在这种内在动力的驱使下,孩子会自然的将目光盯着明天,盯着下一顿好饭、下一个好玩具,这种心理状态更有利于他们从挫折中康复。只有成年人遇到打击、挫折后才产生放弃的想法:这世界真没意思,我不想再待下去了。
直观的说,适当的挫折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记住,是适当的。孩子的世界再童话,也毕竟是“现实的童话”,挫折其实是无法避免的,也是他们成长路上必须要经历的。很早就有这么个比喻:温室里的花朵。不经历风雨的花朵是不结实的,是没有韧劲的,是不能面对真实的世界的。
妈妈可以放宽心,可以继续观察孩子的情绪反应,估计过个一两天,孩子就能自然的恢复,那时候再引导孩子把那个手工完成,这样,这件事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就变成她成长的助推剂了。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