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前几期之中提到惠施的相关著作并没有流传下来,只在《庄子》之中有所流传,惠施所最为出名的便是“惠施历物十事”,我会对“惠施历物十事”进行解释。自古以来对于“十事”的不胜枚举,我的解释,带有我自己的主观意见,故请各位读者辩证观看。
(一)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这便是惠施的处世立场,用最通俗的解释来说,没有“外”的东西,便是最“大”的东西;没有“内”的东西,便是最“小”的东西。所谓的“大”和“小”无法通过所谓的经验主义,来判断,在我看来这样判断的“大小”是最为科学,因为“大小”没法准确的形容,这只能用一种相对的标准来进行划分,既保证了逻辑性,有保证了科学性,同时这也是惠施的相对论。
(二)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没有厚度的东西是不可以成为厚的东西,在二维上空间上,他是一个平面,可以称得上是“小”了,在一维空间上,这个东西却可以变得又长又宽的东西,便是无限大的,便可以称得上是“大”了,这也是一种辩证法。
(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高低”是相对的,天与地相对比,高低之所以为高低,这是因为对比,这是一种辩证法。
(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从这句话表面的意思来看,可能是强调了世界万物都是在变化,这一结论,肯定是正确的。无论是用苏子所说的“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再到马哲之中,强调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无疑证实着事物的运动。但我认为对此句的解读,不应仅止于此。这也是一种辩证法,类似于庄子所说的齐一思想,我也仅能说是像,至于是否一致,很难说。
(五)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这句话解释我只要看过胡适以及冯友兰两位先生的解读,他们的看法大致与我相同。所谓的“大同异”以及“小同异”便是一种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这里我就不用冯先生的个性以及同性来解释了,这样作不好理解。我便用胡适先生的说法来进行引申。“松”与“柏”之间便是大同,“松”与“蔷薇花”便是小同,万物都存在一种“自相”,但是万物也都存在“共相”,正是因为“共相”,万物才都是相同的,因为都有“自相”,所以,万物都是不同的,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同与异没有绝对的界限。这也是一种辩证法的思想。
(六)南方无穷而有穷。
古人对于南方了解很少,毕竟是人迹罕至的瘴疠之地,缺少了信息,是信息的不对等,造就了这种观点。但也可以理解为无穷与有穷是相对的。古代也传说南方以海为界,北方以有限的流沙为界,也就是从这种观点上来看,有穷与无穷是相对的。
(七)今日适越而昔来。
这是“今”与“昔”的对比,今日的昨日,是昨日的今日;今日的今日,是昨日的昨日。这也是一种辩证法。
(八)连环可解也。
连环是不可以解的,但一旦连环被破坏的时候,连环就可以解了。从辩证法之中,就可以理解为毁灭象征着重建;重建也可以是毁灭,这与上文的“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有异曲同工之妙。
(九)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
这是一种古人思想的体现,古人认为中国便是世界,所以天下的中央理应在燕的南面,越的北面。但因为天下一体的,所以天下的中央便在燕的北面,越的南边,也就是循环无端,连环往复,与(四)和(八)是差不多的。
(十)氾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万物都是相对,没有绝对的不同,也没有绝对的相同,因此根据逻辑推理就可以得出万物都是一体,应当泛爱的观点,不加以区别。这样也可以很好地理解,为何胡适先生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将名家也划归到墨家之中,将他们称为别墨的原因吧,大抵是他顺应了墨家的兼爱思想吧。“惠子历物十事”出自于《庄子•杂篇•天下篇》之中。这就是有关于惠子的详解,至于他与公孙龙的争议,我会在明天的文章中,进行探讨。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您点赞,关注一下我,还有关注一下我的专题哲学杂谈。今后,我有什么思考也会发出来和诸位探讨。道墨名的诡辩之论,还在继续,欢迎大家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