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庙前拜“阿婆”

作者: 亦恬_ | 来源:发表于2017-09-19 20:10 被阅读131次
图片源于网络

过了大年,我们就开始盼望三月廿一快快到来。三月廿一还没到,我们早早就翻开日历,给它标了记号,折了角,恨不得一下子翻到那页!

三月廿一是星期几?我们村的小孩儿没有谁不知道:

“唉!真气人,偏偏星期五!要回书房!”

可是,即使是星期五,我们也迫不及待盼它来,这种心急,就像我们在腊月盼望新年。

三月廿一是什么节日?三月廿一“游阿婆”!全村的男女老少,无人不知,这是我们村独有的节日。

“阿婆”是一尊神,她慈眉善目,雍容华贵,坐在那华丽高贵的轿子里。

她的雕像是用木头雕刻而成,奶奶说,这块坚固质美的木头,原先是生长在我们村里的一棵大树。那棵树长什么样子?老一辈的人说,那棵树有两层楼那么高,扎根在深深的泥土里,枝繁叶茂,葱葱郁郁,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是村里一道特别的风景。

它陪伴一代又一代人,大家都舍不得砍掉它。只是,年年岁岁过去了,树也慢慢变老了。

有一天,神庙里的人看中了它,提出要买下这棵树,用来雕刻神像。大家不同意,祖先们都维护着它,我们怎能砍了它?

后来,村民们请来了好些风水师,看了这棵树,无不啧啧称赞:

“好树!这是一棵有灵性、要立大功的树啊!”

村民又把神庙人的意思告以风水师,他们说:“你们怎能拒绝呢?这是无上的光荣!将来雕刻成神像,赐以它神灵,它会庇佑苍生,造福百姓,保佑你们千秋万代,平安幸福。”

是啊,这是我们养出的树,它能积善行德,造福苍生,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村民们为此感到自豪,轻轻抚摸着那棵树,虔诚而感动。

于是,村民献出这棵树,不要钱。于是,那块美丽的木头,雕刻成了一尊“阿婆”神像,“阿婆”坐在神庙里明亮亮的大堂上,四面八方的老百姓,纷纷去拜她,敬仰她。

“阿婆”是从我们村子里走出去的,因此我们村就是“阿婆”的娘家。此后每年,神庙都会隆重地安排“阿婆”回村,这个特别的日子,人们亲切地称为“阿婆回娘家”。

这么有意义、这么光荣的仪式,是我们村独有的,我们能不兴奋吗?

盼望着,盼望着,三月廿一终于来了。

那天,我们起了个大早,挑出最好的衣服和鞋子,红领巾也戴得格外整齐——放学抓紧时间回来,还是能参加“拜阿婆”仪式的,在阿婆面前,怎能邋里邋遢?

天还没大亮,家家户户就起来忙碌了:杀鸡宰鸭,备好糕饼甘茶、佳肴美酒,样样都不能有半点儿马虎,这是“拜阿婆”要用的。村民们对“阿婆”的虔诚和热情,没有一丝儿杂质,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种荣耀。

为表对神明的诚心,大家都想赶早,游“阿婆”的队伍,会在文帝庙前停下,以供乡亲们祈福祭拜。

我实在不想去上学,但是闹脾气没用,大人可没空跟我们讨价还价,肯定要吃一顿鞭子的。我们只得乖乖去上学了。

上午那几节课,基本没听进去。我们一心想着文帝庙,想着“阿婆”到了没有,竖起耳朵细细听,如果鞭炮声一响起,就说明“阿婆”到了村口了。

终于放学了,我抓起书包就跑,一路上想:去年大伙儿都看到了“阿婆”,就我打扫教室耽搁了,没看到,被伙伴们笑了一顿!这回我一定要赶上啊!

在路上,我们都没有心思摘花玩草了,只一心赶回去,一边跑一边问伙伴:

“芦妹,鞭炮声还没响,是吗?你也没有听到吧?”

“我没听到,‘阿婆’应该还没来。”

我们跑到文帝庙前,大人们在烧香,把祭品一样样拿出来摆好,都在耐心地等待“阿婆”。

可算是赶上了,我们跑得上气不接下气,书包带子都扯歪了,大人们见状,责备道:

“跑什么!一放了学就撒野了!”说着拿出手绢给我们擦汗,我们只是嘿嘿地笑。

这时,村长走来,宣告道:“大家快快做好准备,‘阿婆’就到村口了。刘大爷,你记得点鞭炮哇!”

啊,阿婆真的来了!呐唢声、敲锣打鼓声响了起来,浩浩荡荡的游神队伍来了!我们跑去村口一看,两条威武雄壮的醒狮走在最前面,活灵活现,神采奕奕,像真的一样!乐手们专注地吹着呐唢,朝着天,喜气洋洋。负责打鼓的,拿着两根鼓棍,咚,咚,咚咚,咚!一起一落,有力地打着。

队伍很长,人们穿着统一的彩衣,腰间系一带子,手里举着彩旗,那彩旗飘扬在蓝天下,随着队伍的脚步缓缓前进。

“阿婆”呢,远远地,我们伸长了脖子,看到了!那顶富丽堂皇的轿子,镶在轿子上的珍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整齐的流苏轻轻晃动着,我们看到了“阿婆”,她真美啊,像电视里端庄高贵的皇后,头上耀眼的冠冕装饰,使她更添典雅大方的气质。

近了,近了,游神队已到了村口。刘大爷点起鞭炮来,红色的鞭炮纸散落在地上,像铺了一层红地毯,村长让我们站在道路两边,中间的路让给游神队。我们自觉地站两边,所有人高兴地目视“阿婆”,双手合十拜她。

“嘿!‘阿婆’回娘家啦,我们热烈欢迎‘阿婆’回家!”村长笑着高呼。游神队的人也笑着打招呼,向我们伸出手,我们高兴地握手,那一刻,仿佛我们就是一家人,情同手足,亲切极了。

队伍在文帝庙前停了下来,村民们接过游神队人们的彩旗,请他们坐下歇歇脚,并递上了茶水。每个人都是喜笑颜开,互相礼让。“阿婆”的轿子,稳稳地停在庙前,我们看她,她好像也在看我们,眉目里尽是亲切的温柔。

两条醒狮在庙前的空地上表演,鼓锣声四起,威武的醒狮跳动着,灵活勇猛,时而眨眨眼睛,抓抓腮子,甩甩头,生动极了。村民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醒狮表演结束,就到了祭拜的环节。村民们纷纷拿出早已备好的檀香和蜡烛,等到大家都上好香后,我们所有人开始“拜阿婆”,大人们都叫孩子“快快来,拜拜阿婆,保佑你读书聪明!”

我跪在地上,每瞌一个头就拜三次,一共瞌了三个头呢!跪在我们最前面的,是一个人请神人,他的嘴里在念着什么,大概是祈福保佑之类的,念得很快,我听不清。只是大人们让我磕头,我就认真地磕一个,我心里也默念着:

“阿婆阿婆,我拜拜您,您保佑我期末考试第一名呀!”

最吸引我们的,是“阿婆”的那个袋,里面有写着“出入平安”的护身符、手帕、笔墨纸砚、折扇,还有珍珠链。

祭拜过后,那两个大妈,从袋子里拿出那些物品分给我们。大人们往功德袋里放几个钱,不在乎多少,也可不给,但人们都给。

我们想要笔墨纸砚,因为这是“阿婆”给的,用了会得到“阿婆”保佑,学习进步。芦妹想要一串珍珠项链,她举着项链,奶声奶气地说:“先给阿婆戴一戴,阿婆戴过了才沾了灵气呢!”

她的话,惹得大家笑起来。那位大妈把项链往“阿婆”脖子放了一放,表示“阿婆”戴过了。芦妹开心得跟什么似的,那小样儿!

尽管我们依依不舍,但游神队和“阿婆”还是要启程回去。醒狮又精彩地表演了一次,我们睁大眼睛,又开心又不舍。

游神队走了,送别的鞭炮声响了起来,我们跟着队伍跑,一直到村口,被大人们叫住才肯回来。

相关文章

  • 文帝庙前拜“阿婆”

    过了大年,我们就开始盼望三月廿一快快到来。三月廿一还没到,我们早早就翻开日历,给它标了记号,折了角,恨不得一下子翻...

  • 从前有座山

    “阿婆,后来呢?”阿祁跳上阿婆的摇椅,用大蒲扇扇着风。 “啊?后来啊,就是有座庙哩,那个庙可漂亮了,阿婆我这辈子都...

  • #新中式宠妈艺术#她

    有个小山村,山上有座庙,庙前跪着一少年。他双手合十,山神爷前拜了三拜,许了愿:不孝子望神灵佑他母亲身体安康。 世上...

  • #我的五千年#《史记》第130天:中原与草原的体系史

    公元前164年 汉文帝亲自在渭阳的五帝庙举行郊祭仪式,同样在夏天举行仪式,崇尚红色。 公元前163年 汉文帝得到一...

  • 庙拜

    双膝蒲团跪,双手合十举。 口唸菩提経,应验唯心头!

  • 风水断诀50条

    风水口诀50条,谨记! 1 庙前贫,庙后富,庙左庙右出鳏孤。 点评:庙宇是供奉神灵的地方,神灵金身前方的拜桌,除了...

  • 《<史记>研读》58:汉孝文帝本纪(二)

    汉孝文帝本纪(二) 公元前179年十月庚戌日,改封琅邪王刘泽为燕王。 辛亥日,文帝正式继位,到高祖庙进行拜...

  • 风水150条

    1 庙前贫,庙后富,庙左庙右出鳏孤。 点评:庙宇是供奉神灵的地方,神灵金身前方的拜桌,除了油灯之外,都会有一些供品...

  • 屋东开窗,紫气东来

    1庙前贫,庙后富,庙左庙右出鳏孤。 点评:庙宇是供奉神灵的地方,神灵金身前方的拜桌,除了油灯之外,都会有一些供品。...

  • 吴晨旭:房屋住宅风水五十条注意,看完你也是半个风水师!

    1. 庙前贫,庙后富,庙左庙右出鳏孤。 庙宇是供奉神灵的地方,神灵金身前方的拜桌,除了油灯之外,都会有一些供品。住...

网友评论

  • 萧雨姑娘:很羡慕你,可以把这些记录下来,我虽是农村孩子,可一直在城里长大,从小不爱出去玩闹,童年自是少了许多趣味。
    萧雨姑娘: @亦恬_ 你不知道,我虽在城里生活,可在土生土长的城里人跟前,觉得自己是农村人。可逢年过节回村,同村人又觉得我是城里人,这种感觉很别扭,没有归属感。
    亦恬_: @萧雨姑娘 城里也有城里的好,农村娃是苦中作乐啊
  • 海里沙::joy:你们村厉害了,这么多年阿婆只到我村游过一次:joy:
    海里沙:@亦恬_ 你外婆哪条村的啊
    亦恬_: @海里沙 其实是我外婆村的
  • 虬田:有意思的风俗
    亦恬_: @虬田 😝😝对呀
  • 拾味丹子:浓浓的民俗气息,我们那也舞狮子,只是没有阿婆……
    亦恬_: @拾味丹子 醒狮,很多地方都有呢😁也很好看😊
  • 陈欢欢:风俗习惯,写得生动极了
    亦恬_: @似舞 谢谢,再修改修改😬
  • 缘末:浓浓的乡村气息,妹妹写得好生动传神🌹🌹🌹☕☕☕
    缘末: @亦恬_ 抱抱🌹🌹🌹
    亦恬_: @缘末 姐姐过奖了💐
  • 米那:我们那没有这个风俗。看了恬恬文字,好像经历了一般
    亦恬_: @米那 总会有的,只是每个地方不一样,也许你还没注意到呢!😬
    米那:@亦恬_ 好多地方会有这样的,就是把有历史意义的东西作为仪式保留下来,参拜。我们这边没有这样的,感觉缺了些信仰感:smile:
    亦恬_: @米那 这是我们村独有的呢😁😁
  • 关土:我们老家也有"阿婆",叫惠奶。
    亦恬_: @关土 这个叫法真特别!
  • 木头奶奶:跟着妹妹热闹了一回。真好!🌷
    亦恬_: @木头奶奶 哈哈,喜欢你这个点评,谢谢😊
  • 晴天的天:正是这些仪式感,让很有生活气息
    亦恬_: @晴天的天 生活需要仪式感,最近这句话挺火😁
  • 千年老妖婆:文笔细腻,生动形象,第一次听说。
    亦恬_: @千年老妖婆 谢谢千姐姐夸奖😁
  • 见伊:风俗习惯,恬妹知道的挺多的呢!描写生动,:+1:
    亦恬_: @见伊 都是自己经历的😁农村孩子,知道的风俗多一些😝😝
  • 陌上红裙:感觉南方的民俗文化更浓!
    你的文字好灵动!👍👍👍
    亦恬_: @陌上红裙 我们的民俗文化是很有意思,只怕我写不出那种韵味来呢!
  • 南英子:送恬儿花花:hibiscus::hibiscus::hibiscus::hibiscus:
    亦恬_: @廷熙雅锶 哈哈 谢谢!
  • 断鹂:好神秘的感觉
    亦恬_: @断鹂 我也觉得,这也是一种文化
    断鹂:@亦恬_ 这些民俗应该记录下来
    亦恬_: @断鹂 是啊,在老家时每年都要去看,印象特别深
  • 断鹂:乡土、散文、世间事:smile:
    亦恬_: @断鹂 那就试它一试😁
    断鹂:@亦恬_ 没事,我投过3800字的
    亦恬_: @断鹂 还在犹豫要不要投散文呢,好像长了一点

本文标题:文帝庙前拜“阿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bxv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