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不陌生这样一幅幅图景:一个个乡村教师捧着一个手机,在公交车上、在山间小路上、在一方斗室里,聚精会神地在用一个教学平台听课,一群学生挤在一起,兴高采烈地围着一个笔记本电脑,用专门的软件描摹网师所授讲的课程内容,诸如此类,一个培训会、学习会、读书会……
这就像部落的“群居”。在“新动力人群”中,技术在跨行、平台在跨行、人群在跨行。这条通往“未来之路”的甬道,已经重新组建了各式各样的杂居人群,他们很像是一个酋长下面的子民,相互来往和认识,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村庄。
星火之火,可以燎原。当原有的工业革命的硝烟慢慢散去,第四次以智能为主的革命迅猛不可阻挡地铺天而来,教育的“潘多拉盒子”将被谁打开?是制造一条诺亚方舟,还是背着地球一起流浪?抑或其他?
网络教育“新动力人群”已在路上。
2015年4月,互加计划在四川白云小学开设音乐、美术的网络直播课,当时很有点“花落无声”的冷遇,但互加计划已经把1棵网络直播课的种子散种在16颗幼小的心灵里,那就是有人不懈地在为乡村的教育扶贫而躬身细作。这很像那个用拐杖在地上一点的神话,彼时是满地金子,此时却也是“一亩三分地”。标注着一个与时代匹配的“教育想象”的诞生。
用三年的时间告别“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三年的实践经纬“5万教师,5000学校,100万学子。”此情怎一个“忙”字了得?
谁都知道,这是一个阵痛:
正风华正茂,却有种蜡烛成灰泪始干,变成给人一种从中间被熄灭的感觉。
当老当益壮,却有种“沙场秋点兵”,被轻轻放逐在三尺讲台之外的尴尬与失落。
如何放下光环?不,其实是如何放下架子和虚伪?从教育的良知出发,真正拥抱互联网,为无数的乡村孩子着想,正如一文中所说:
“当远程教育的一块屏幕,试图抹平城乡之间的教育鸿沟,当微信里的一款小程序,想用刷脸解决一个中国人可能需要的所有证件。”
互加计划也为教育刷了一下脸,被刷过的脸将获得可能进入未来教育的行列的证件,如果校园还是那么美丽的话。
无疑,这场阵痛里,有人永远留下了难以愈合的疤,不知道的是,这块疤的后遗症却被无数的莘莘学子所替代。
但更多的是脱胎换骨的新生!捉来了柴火,涅槃了自己,把自己浇铸成一棵守卫乡村薄弱学校的树。
回想这三年,无论如何短暂,但也能铺开长达千米的画卷了,这是因为对互加团队和无数的乡村教师来说,那个废寝忘食,和通宵达旦,对某些人来说,有1万年之久,却对他们来说,仿佛只是弹指一挥间。也许,这正因为是一个掠影。
寻梦,撑一支长篙,到多彩课堂里去荡漾。
新时代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样?一支粉笔打天下的历史终将过去,一根网线将无限登场。
阳光音乐、外教英语、夏加尔美术、鲨鱼公园、韵律舞蹈、生命教育……
如何去细心倾听?如何面对这一派春暖花开?相信,每个人都有一杆秤。
是学子梦?还是网红梦?抑或中国梦?
踏着教育这片领地,所有教师不会无动于衷,每一个晨曦,相信许多人都梦想过自己的角色,清绝的琴音,热爱故土那些留守儿童的教师们每每把这份深情倾诉给了属于自己的故园。
从小布娃娃到乡村娃娃,从教学点到几百人的中心校,从胡杨林到南疆沙漠,从椰子树的南国到冰雕城市。
这一个个神话,到底诠释了怎样一个变革?
一个个不知名的学校,一个个不知名的地名,正在频繁地演绎登场。
网络直播课不仅仅开足开齐课程,在优质资源的共享、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消除城乡教育差别、教育均衡和教育扶贫许多方面显示出无与伦比的优势。
阳光课堂。这是甘肃定西李家堡镇李家堡学区开设的区域直播课,起初辐射周边7所村小,后来走上了联盟性质,服务周围4所学区和1028名村小学生。“阳光课堂”是中国乡村教育⾃发改⾰、创新的产物,它利⽤互联⽹技术和当地师资,通过双师课堂同步授课,形成“中⼼校+教学点”的辐射联动,逐步实现教育资源的⾃给⾃⾜,从⽽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乡村⼩规模学校的教育资源不⾜问题,对于像⽢肃这样教学点分散、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南疆国语双师课堂。助⼒国家推普脱贫⼯作的顺利实施,集合国内国语教师名师资源,为南疆国语双师课堂定制符合当地需求的⽹络课程,通过直播课堂,快速提升当地国语教学⽔平与教师专业⽔平,启动初期已经取得⾮常明显的成效,并逐步向喀什地区、和⽥地区、凉⼭州、⽢肃临夏州等国家三区三州推进,成为助⼒国家2020教育脱贫攻坚的重要⼒量。
城村小学。一个自发地自下而上地推进本校互联网教育的教学点,短短一学年后,招生发生了逆转,由原先的3个孩子变成了75个孩子。县城的学生转到了乡下,通过直播课改变着薄弱学校本不可实现的传奇。
当“新动力人群”在更大的时空汹涌之际,教育这块最美的土地上,更应升起一道彩色的长虹,稻香万里,碧涛千顷,谁与之翩然起舞?谁将是最后的大浪淘金?
教育的新动力人群,已结伴而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