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阅读:
摘录
放弃我们熟悉的东西,并不容易。——P.93
吉诺特博士说,问题在于,惩罚并不起作用。孩子的精力分散到了如何去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换句话说,惩罚孩子,我们实际上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层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非常重要的。——P.96
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1.请孩子帮忙。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3.表明你的期望。4.提供选择。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6.采取行动。7.让孩子体会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P.98
当我们出现冲突的时候,不要把精力用于彼此的对抗,或者担心谁输谁赢。我们把能量和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寻找一种方法,让我们的个人需求得到尊重。同时,我们也在教导孩子,他们不是受害者,也不是我们的仇敌。我们在教给他们如何参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无论是现在,还是身处困境,也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将来复杂的社会中,这个方法都能让孩子受用。——P.113
以上内容摘自《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尘读后语
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孩子,我一直不是很赞同。但有时还是会用。而且使用后,有时感觉效果还不错,因此也会怀疑自己曾经的教育理念。甚至想研究一下什么惩罚方法不那么伤害孩子,什么时候适合惩罚。
今天读到这部分内容,出了一身冷汗。惩罚的副作用居然这么大,看似有效的惩罚,居然“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层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真的是得不偿失啊。
但有时不惩罚一下,似乎没有其它办法。幸好,书中给出了七个技巧,还有一个加强版的。这些方法有些我已用过,再用会得心应手一些。有些方法从没用过,我要试试。如果暂时看不到效果呢?也没关系的。“放弃我们熟悉的东西,并不容易。”在实践中反复试验,反复练习。相信会好起来的。
今天下午,抽查上午布置回家的练习,四个同学只有一个完成。全面检查时,完成的人寥寥无几。我很生气。
检查完,我站在讲台前停了近一分钟,尽量让自己不发脾气。但仍然表达了我的愤怒:“同学们,此时老师很生气、很伤心。我们的计划要改变一下。因为现在讲评没有意义。好吧,给你们二十分钟,个人加小组合作模式,把中午的任务完成。我们最后留十分钟解决一些最重要的问题。”
孩子们把精力用在了完成问题上,马上进入学习状态。我给了他们一个补过的机会。
放学之前,我又布置了一些练习,并强调:“我希望你们能尊重自己,明天我们能按计划上课,讨论更充分一些。”我不敢保证明天每个人都能完成,但我相信会比今天好很多。
有些好方法供我们练习总比我们发脾气或是惩罚孩子好。毕竟与孩子和睦相处会让我们的生活舒心一些。相处是一种缘分,相煎何太急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