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必须进行一系列修养。在《论语》的最后一章,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点要求,即“知命”、“知礼”、“知言”,这是君子立身处世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20·3)
孔子认为,君子之道,还应当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知天命。不懂得天命,就不能成为君子。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可见,能够修养到知天命的境界,也不是容易的事。在《季氏》篇第8章,孔子提出君子要“畏天命”。知天命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时间的修养,按孔子的水平,要到五十岁,一般人大概需要用一生来参悟了。
第二,知礼。礼就是社会规范,与“刑”或“法”,也就是法律,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孔子强调人们要守礼,认为这是君子立身之本。如果不遵守礼,也必然为社会所不容,又何谈君子?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不知礼无以立”。但孔子并没有否定“刑”的作用。如果违反法律,是应当受到惩罚的。但孔子更强调通过礼,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第三,知言。言为心声。这里的“知言”,就是通过别人说话、别人的言论,来识别一个人;能够识别一个人,就知道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处理好整个社会关系。
“知命”、“知礼”、“知言”,是君子修养的重要内容。当然,《论语》的编辑者把一章放在最后,一方面强调这“三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或者只是编辑者无意为之。须知,《论语》的最后成稿并无定规,版本亦多,这也只是其中的一个版本而已。
网友评论